Page 115 - 論語愛
P. 115
子游批評子夏不以根本之學問教人,子夏認為教人要因材施教, 必須因
材施教,由淺而深,循序漸進,方能有成。子夏以草木為比喻,教育人才,正
如培植草木一般,草木要分門別類,人才要分別才性、程度去施以不同的教
法,先教以淺近、微末的事物,逐漸再教以高深、根本的道理,並非只教他們
洒掃、應對、進退的禮儀,而不教以誠意、正心的根本學問。本末倒置,違背
教學原理,多沒有效果可言。 下學方能上達,君子學道,學理上求貫通,程序
上須依階而上,方是正確進修之道。
《論語愛》(103)每天五分鐘 2019/9/11
孟氏使陽膚為士師(法官),問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
矣!如得其情(實情),則哀矜(憐憫)而勿喜(不要幸災樂禍)。」
(19.19)
(1)《書·呂刑》:「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
(2)《晉傅玄·法刑》:「司寇行刑,君為之不舉樂,哀矜之心至也。」
(3)《唐皎然陪餞宣諭蕭常侍》:「昏墊宸心及,哀矜詔命敷。」
(4)《明宋濂進大明律表》:「由是仰見陛下仁民愛物之心,與虞夏帝王同一
哀矜也。」
《張愛玲小說集》短短的幾句序~『我希望讀者看這本書的時候,也說不定
會聯想到他自己認識的人,或是見到聽到的事情。不記得是不是《論語》上有
這樣兩句話:『如得其情,哀矜而勿喜。』...我們明白了一件事的內情,與一
個人內心的曲折,我們也都『哀矜而勿喜』吧。』
不同人生經驗,造就出來不同性格,不同的處世態度,或人生基調,我們
多常根據自己的觀點去批判或解釋,即使結論常是模糊的。群我關係裡『哀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