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6 - 論語愛
P. 116

勿喜』是待人的最大寬容與體諒,張愛玲自己或許處在一種極孤獨的情境裡,
               但她對周遭人的處境與事故,她是懷著同情與設身處地的。清寂孤絕的張愛

               玲,她竟說了這樣一句充滿同理心,同情心的話,讓人感動不已,感動之餘,

               不也讓人對人的想法,有了一個些微的沉澱與釐清...。





               《論語愛》(104)每天五分鐘 2019/9/12

                       衛公孫朝(公孫,複姓,朝是其名)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孔子學於

               何人?焉是副詞,什麼人)?」子貢曰:「文武之道(周文王、周武王的德行

               功業和禮樂文章),未墜於地(未曾衰落失去),在人。賢者(有才德的人)
               識其大者(禮的意義),不賢者識其小者(禮的儀節條文),莫不有文武之道

               焉。夫子焉不學(有哪一項不學習),而亦何常師之有(何嘗有固定之師,按

               孔子學琴於師襄,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問官於郯子,即其無常師)!」

               (19.22)


                            公孫朝疑問」有專師,子貢回答孔子沒有定師,孔子在乎自學。孔子生

               平好學,無所不學,學問淵博,子貢從「文、武之道」說起,歸結到「夫子無

               常師」。堯、舜、禹、湯以至周文王、武王,相傳的是一個「道」統,孔子所

               學的就是這個「道」,常人以「人」為師,所以有常師;孔子以「道」為師,

               沒有固定授業的老師。孔子曾向老聃問禮,向萇弘請教音樂,向郯子詢問官
               職,向師襄學習琴藝,孔子認為只要那人有一點善言善行,足以取法,就可以

               奉他為師,跟他學習。述而篇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孔子學習的

               精神,也是他偉大的地方。



               《論語愛》(105)每天五分鐘 2019/9/13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

               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

               升(憑梯而上)也。夫子之得邦家者(得做有國的諸侯與有封邑的大夫)。所
               謂『立之斯立(立之以禮則民無不立),道之斯行(導之以德則民莫不從),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