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2 - 論語愛
P. 192

孔子認為無恆心恆德者,必然無所作為。  孔子引《易經》的兩句爻辭,

               提醒人們,沒有恆心恆德,後果將足以引致羞辱。「不恆其德」本身就是一件

               可羞辱的事,若再不小心,那麼很可能引致外來的羞辱。

                  「恆」的精義為自強不息,效法天行健之德。若不修恆德,當然不必再占卜
               了,就算占卜亦必是凶。



               《論語愛》(173)每天五分鐘 2019/11/20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

               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鄉里的好人,我們都愛

               他),其不善者惡之(鄉里的惡人,我們都惡他)。」(13.24)




                           好之

               (1)鄉人我都與他要好;這「好」讀上聲。

               (2)有一個人,一鄉的人都愛他;這「好」讀去聲。


                          未可

               (1)是不可以這樣的

               (2)不能就視為好人或惡人。

                (3)一鄉人都厭惡或喜歡他。


                      孔子告訴子貢如何分辨善惡的方法。孔子所談論的,只是觀察人而有所取

               捨的方法,但並非一定的法則。



                   以一鄉的人所好、所惡,是否能確認他的善惡,他認為同居一鄉的人比較接

               近,見聞比較真實。如果一鄉的人都「好之」,這種好好先生,孔子稱之為

               「鄉愿」,「眾好之,必察焉;眾惡之,必察焉。」一定要經過自己仔細的考
               察,才能完全確定一個人的好壞,不能單憑眾人的好惡為準,否則很可能誤認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