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1 - 創新與創意
P. 221
(economic well-being)可能與 GDP 無關。其實,有時候 GDP 上升,經濟福祉卻下降,
反之亦然。
好消息是,經濟學提供一個衡量消費者福祉的方法,至少在理論上是如此。這個衡量指
標稱為消費者剩餘(consumer surplus),就是消費者願意為某商品或服務支付的最高金
額,與價格之間的差額。如果你願意花一百美元買一件襯衫,卻只付了四十美元,你就
有六十美元的消費者剩餘。
若要了解為什麼 GDP 可能是誤導經濟福祉的代理指標,不妨看看《大英百科全書》
(Encyclopedia Britannica)和維基百科。以前購買大英百科要花費幾千美元,這意味著
顧客認為它至少值得這個金額。維基百科是免費服務,收集的文章數量遠多於大英百
科,品質也能媲美。若以消費者支出來衡量,這個產業正在萎縮(紙本的大英百科因消
費者不購買,而在 2012 年停業)。但若以效益來衡量,目前消費者得到的效益遠高於過
去。我們的研究發現,維基百科在美國消費者心目中的價值中位數,約為每年 150 美
元,但費用為 0 美元。也就是說,大約有 420 億美元的消費者剩餘,沒有反映在美國的
GDP 中。
消費者支出是 GDP 的基礎,可以在收銀台計算出來,並顯示在公司的營收報表中。相形
之下,消費者剩餘無法直接看出來,這是它不常被用來衡量經濟的原因之一。幸運的
是,數位革命不僅帶來嚴峻的衡量挑戰,也帶來強大的新型衡量工具。我們的研究使用
數位調查技術,進行大量的線上選擇實驗,來檢視數萬名消費者的喜好。實驗結果讓我
們得以估算多種商品的消費者剩餘,包括未被列入 GDP 統計數字的免費商品。首先,我
們要求參與者作出選擇。在一些情況下,我們要求他們從多種商品當中作出選擇(例
如,「你寧可一個月不使用維基百科或臉書?」)。在其他情況下,他們從兩者之中選
擇一項:持續使用某一種數位產品,或是放棄使用以換取金錢報酬(「你願意不使用維
基百科一個月,以換得十美元嗎?」)。為確保他們表達自己的真實偏好,我們進行後
續實驗,參與者必須真正放棄某項服務,才能獲得報酬。
以下這個例子說明我們的研究如何進行。為了衡量臉書創造的消費者剩餘,我們從臉書
平台上的美國使用者中,徵集一個有代表性的樣本,向他們提供數額不等的金錢,以換
取停用臉書一個月。為了驗證他們的回答,我們隨機選擇了一些參與者,真的讓他們收
到款項,並停用臉書服務一個月。我們暫時把他們加到臉書的好友名單(當然有經過他
們同意),以確認他們那個月未登入臉書。
大約 20%的使用者同意以低到一美元的代價,停用臉書的服務;同樣有 20%的使用者,
拒絕以低於一千美元的代價停用臉書。我們的實驗對象願意停用臉書的報酬中位數是 48
美元。根據這項意見調查和後續實驗,我們估算自 2004 年臉書問世以來,消費者已從臉
書獲得 2,310 億美元的價值。
我們在歐洲進行類似的研究,結果發現參與者同意停用臉書一個月所要求的報酬中位數
更高得多,約為 97 歐元。我們還發現,擁有較多朋友的使用者,賦予臉書的價值較高,
這反映出網路效應,是消費者評估價值的一個關鍵因素。同時也使用 Instagram 和
YouTube 的人,對臉書價值的評估較低,這顯示前兩者可以取代臉書。平均來說,女性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