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6 - 創新與創意
P. 216
織更容易採取一致的做法,來追蹤各項指標。這個儀表板工具現在協助診療領導人與第
一線員工合作,以執行可改善醫療照護的各項措施,追蹤各項措施是否有效,說服抗拒
的診療人員採用新的治療方案,並減少醫療措施的變異。
除了這些工作人力和營運上的改變,醫療照護組織也必須重新思考本身的商業模式,以
取得資訊科技投資的全部價值。BMC 自分析結果得到的一項見解就是,某些住院病患需
要復健治療,但這項治療若由院內提供過於昂貴,而且由專門的復健中心提供品質會更
好。然而,要把這些病患轉到外部機構,並非易事:BMC 屬於波士頓安全網醫療院所,
這表示它服務的許多病患,沒有保險可給付復健治療。然而,讓應接受復健治療的病患
留院占用病床,對於病患健康來說,顯然並非最佳安排,而且也限制了 BMC,無法讓其
他需要病床的病患住院。因此,院方決定為那些在院外復健機構沒有保險的病患,支付
在那些機構的治療成本。這麼做對每個人都有好處:復健病患得到更適當的醫療照護;
醫院增加醫療需求更迫切的病患而帶來的營收,而且超過因此而產生的成本。
BMC 在復健病患商業模式的轉變,屬於美國一個更廣泛改變的一部分,也就是從按服務
計費(fee-for-service)模式,轉為以價值為基礎的給付制度。按服務計費模式,就是只
有病患到診間接受診療、住院、做檢驗或接受醫療處置時,診療人員才會得到給付;以
價值為基礎的給付制度,則是針對每一位病患在特定期間或醫療階段,按固定費率,給
付醫療照護組織。公私部門給付機構都參與了這項轉變。有了運作良好的資訊科技系
統,診療人員就能改善醫療品質、了解並控制成本,而這種資訊科技系統讓他們可以主
動接受這種給付安排的變動,甚至主動提議進行這種改變。
例如,山際醫療在發展以人口為基礎、仰賴價值基礎核退制的商業模式時,精良的資訊
科技系統扮演了重要角色(見《哈佛商業評論》2016 年 8 月號〈讓成本與品質雙贏〉
〔The Case for Capitation〕一文)。它的商業模式裡有個「優選健康分享」(SelectHealth
Share)保險計畫,提供許多大型雇主三年的合約,以消費者物價指數加上一個百分點,
做為保費提高的上限,遠低於過去的成長率。隨著山際醫療有愈來愈高比率的病患改採
這類模式,它就更有動機去進一步利用資訊科技、資料分析、治療方案發展和工作流程
變革的重大投資,以改善醫療品質、降低醫療成本。
除了技術,還有人的問題
政策制定者和經濟學家不斷談論醫療照護產業應「彎折成本曲線」,也就是要讓這個成
長速度高於整體經濟的產業脫胎換骨,扭轉體制裡的膨脹、浪費,大幅削減支出,並減
緩成長步調。資訊科技已在許多其他產業裡成功彎折了成本曲線。我們的研究顯示,資
訊科技在醫療照護產業也同樣能發揮效用,而且也舉得出一些成功案例。不過,必須進
行的工作才剛開始而已。
必須克服資訊科技基礎設施的重大問題。今日,許多系統都過於僵化:不容易客製化、
輸入和讀取資訊,也不易持續更新資料以納入新的診療方案。此外,不同系統之間無法
順暢分享資訊,因此很難建立病患的完整醫療紀錄,也不易讓任何醫療照護組織的任何
一位診療人員取得那些資訊。像這樣缺乏資訊分享,也阻礙了匯集大量匿名病患資料,
而尋找疾病的新療法,就必須要有這類資料。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