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2 - 創新與創意
P. 212
2016 年,紐約大學蘭恭中心獲頒多項全國品質大奬,並且名列,並且名列《美國新聞及
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全美十大傑出醫院,其餘在榜上的還有梅約醫
學中心、克里夫蘭醫療中心(Cleveland Clinic)和麻州總醫院等。蘭恭中心的財務表現也
一樣亮眼:自 2007 到 2015 年,診治病患的營收增加超過一倍。蘭恭中心目前的營運獲
利超過 2.22 億美元,營運毛利率超過 9%。
值得注意的是,蓋辛格和蘭恭都發現,達成品質目標,並沒有以犧牲財務績效為代價。
其實,財務績效也提升了。
資料蒐集工作的簡化與優化
在適當的時機掌握高品質資料,是追蹤和衡量成果改善情況的關鍵。然而,大部分醫療
照護組織運用的資料蒐集方法,都缺乏效率,且對行政管理工作造成負擔,而且經常出
錯。
和一群診療人員談話時,話題幾乎總是很快就轉向蒐集醫療資訊、把那些資料輸入新資
訊科技系統等耗時的工作。有一項發表在 2016 年《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時間動作(time and motion)研究指出,醫生在工作日那天晚上,要花一到
兩個小時做 EHR 工作。醫生的工作量原本已經很沉重,現在又多出這些負擔,美國醫生
因此普遍過勞。研究也顯示,這些問題造成醫生走捷徑,例如,複製貼上筆記內容、快
速點過提醒訊息,反而破壞了收集到的資料品質。
為了因應這個問題,許多組織現在雇用醫療書記人員,代替診療人員把資訊輸入 EHR 系
統。然而,診間有第三人在場的尷尬,讓醫療書記的工作變得有爭議,何況還因此增加
了成本。此外,用這種方式蒐集、輸入系統的病患資訊,極易出錯。
解決辦法:把資料蒐集工作,從耗時、可能執行得不正確的「事件」,轉化為診療人員
和病患正常活動時的「背景」。在這方面,零售業者已為我們示範可能的做法。過去幾
十年間,零售業在蒐集資料的人員和方法上,歷經兩次重大轉變。結帳就是其中一例。
過去,結帳收銀人員必須把每個品項的價格鍵入收銀機。採用條碼掃瞄器之後,大幅減
少收銀員的結帳時間和資料輸入錯誤,並大幅改善存貨管理。接著,大部分顧客都可自
行掃瞄要購買的商品。亞馬遜現在更進一步,試營運實體商店 Amazon Go,店內全面撤
除結帳櫃台;取代的是一套被動式資料蒐集系統,仰賴電腦視覺、深度學習演算法和感
測器,自動讀取現場顧客的購物車裡有哪些商品。像是克羅格超市(Kroger)和蘋果公
司等其他業者,也正在實驗類似的模式。
有一個趨勢,是把資訊蒐集工作,從診療人員轉移給病患。資料蒐集工作,應以被動式
資料蒐集為最終目標。
在醫療照護產業,類似的轉變已經展開,但進展緩慢。其中一個趨勢,是把資訊蒐集工
作,從診療人員轉移給病患。例如,市面上有很多企業開發的健康監測應用程式,在主
治醫師和病患同意某項診療目標之後,像是降低血壓或血糖值,就把那個目標和相關治
療計畫輸入一個應用程式。接著,病患透過那個應用程式定時測量、報告他們的活動和
醫療資訊。有時候,病患在家蒐集的資料,會自動分享給他的醫師。一個例子是由歐舒
納健康醫療體系(Ochsner Health System)開發的高血壓數位醫療(Hypertension Digit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