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30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730
694 苏东水文集
为了保证兼并战争的顺利进行,地主阶级政治家便在传统的重农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重本抑
末的理论,从此偏重农业的农本政策开始确立。 在其后封建时代的演进中,封建统治者不断地认识
到商人资本的过度膨胀会造成农业生产的萎缩,阻碍封建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重农轻商思想一直
受到地主阶级的重视。 从西汉初的贾谊、晁错,直到唐代中叶的刘晏、杨炎,以及北宋时期的王安
石,他们的经济理论都和重农轻商思想有一定的联系,而其经济活动都不同程度地涉及重本抑末政
策。 直到清朝中叶,封建政府仍以坚持重本抑末为治国之策,例如雍正皇帝依然明令宣布:“农为天
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故以重农轻商思想为特色的农本政策在中国封建时期虽历经两千多
年,却经久难衰,一直到晚清鸦片战争前后才受到真正的挑战。
农本政策,从现代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体现的是一种产业结构政策,即如何看待农业在社
会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以及国家应相应采取什么样的产业思想。 所以中国封建时期是将农业在整个
产业结构中放在一个最重要的位置,农业实际上成为了整个封建时期的“支柱产业”。 农本思想的
目的是维护农业的再生产,其在政策上就要保证农业有充分的劳动人手,农业人口不能随意向其他
行业转移。 春秋战国群雄纷争,各国推行的农战政策、农耕政策都是农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而从先
秦到明清,历来的农本政策,其目标都在于如何将尽可能多的社会劳动人手固定在土地上,其进一
步的政策目标是要实现劳动人手与土地资源的合理结合,故调整人、地结合的比例就成为土地政策
思想的重要内容。
从为达到上述农本思想目标的具体政策来看,大致有土地政策、赋役政策和人口政策三类。
从上古时代起,封建的理想土地形式就是“井田制”,即一种“有田者皆耕”或“耕者皆自有田”的
理想目标。 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从终极所有权意义上来讲,应该是封建王朝所有,所
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故对封建政府来说,生产者与土地的直接结合,农业产品就可以只在国
家与生产者之间分配,否则农产品就必定要在国家、地主、生产者三者之间进行分配和再分配。 但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井田制作为一种理想化的土地制度已失却了它现实的可能性,封建地产制的
统治已是不可避免的历史事实。 于是此后历代便提出了较井田制后退一步的限田、占田、均田等抑
制土地兼并的土地政策。 这些政策都是将一部分土地交给农民直接耕种,以保证皇朝的收入;同时
又将一部分土地以官田、职田等形式赏赐给皇室、贵族、官吏等归其占有和支配;这些人又把土地分
成小块,由佃农来进行生产。 所以从西汉起,抑制土地兼并即成为一项最为普遍、存在时间最长久
的经济思想,其表现形式即为抑商贾、抑豪强以及提倡均田三大抑制兼并的政策。
与土地政策紧密联系的是赋役政策,它们可以被视为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有均田制,就有
与均田制相对应的府兵制和租庸调;均田制崩坏,就有相应的两税制的兴起;等等。 总之,有什么样
的土地政策就有什么样的赋役政策。 作为历代赋役政策思想最具共性的一点是对赋敛程度的关
心,因为征收过少会难以维持国家机器,而征收过多又会阻碍社会再生产。 一般说来,其主流思想
大多认为“征不能废”,但应“征之有度”“征之有常”。
既然农本思想的目标是使劳动力与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故不可避免地相应要有人口政策。 在
地广人稀的古代,其根本措施就是鼓励人口增殖,企图以未来人口的增加来加快土地资源的开发,
进而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典型的如越王勾践、唐太宗等都推行过相应的鼓励政策。 而当用人口
增殖手段难以解决燃眉之急的当前问题时,则往往采用“移民屯边”,鼓励流民复业垦荒、屯田甚至
直接掠夺人口和迁民等。
总之农本思想是中国封建时期最重要的一项产业思想。 封建政府根据其制定的经济政策已经
是相当的完备和成熟,有各种具体的配套政策与保障措施。 从现代产业经济学的观点看,这些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