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34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734
698 苏东水文集
经济手段”① 。 邓小平主张:“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
市场这样的问题……计划和市场都得要。 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②
(2 ) 邓小平的农业思想。 正确认识农业的地位,是制定科学的农业政策的基础。 邓小平从世
界经济发展实践中认识到,发达的农业是发达国家的共同特征,“美国早先工业发展快,靠农业有一
个强大的基础。 日本二次大战后也因为先解决了农业问题,工业发展得很快。 现在我们的弱点基
本在农业”③ 。 他还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根
本,不要忘掉”④ 。 他主张把农业放在全党工作的首位,要求各行各业都要为农业服务,还提出“农业
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⑤ ,“要大力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切实组织农业科学重点项目
的攻关”⑥ 。 他坚决主张运用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强调“我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
民。 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
(3 ) 邓小平的产业布局思想。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背后,我们不难透视出邓小平的产业布局
思想。
在安排四个经济特区布局时,他“主要是从地理条件考虑的。 深圳毗邻香港,珠海靠近澳门,汕
头是因为东南亚国家潮州人多,厦门是属于知名的侨乡,同海外侨胞有广泛的血肉联系,容易吸引
外资的流入。 首批的四个经济特区在地理上都十分有利于通过港、澳、台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海
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
作物。 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根据邓小平的设想,我国在海南设立了最大的经济特
区———海南省,并计划建立以工业为主,工、农、贸、旅游并举,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实行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新型特区。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深圳等地时提出了特区布点应当北移的设想,主张在
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加快建设好长江三角洲开发区和开放的龙头———浦东新区。
邓小平明确支持首先在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再通过联营和市场的传递作用,带动内地企
业的外向型发展。 这一发展战略的宗旨,是利用发达国家的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化
的机遇,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首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国际经贸合作,加速
资本积累。 在此基础上,积极引进高新技术成果,实现跳跃式发展,促进沿海地区的技术进步和产
业结构升级。 沿海地区发展起来之后,可以通过技术、资金、人才和信息的转移,对中部和内陆地区
⑦
的产业发展起示范和推动作用,从而实现全国的对外开放与共同发展 。 他反对平均主义,主张有
条件的地区经济发展可以比全国快一点,“比如广东,要上几个台阶,力争用二十年时间赶上亚洲四
小龙”。
(4 ) 邓小平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思想。 邓小平曾经尖锐地指出,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我
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的基础工业薄弱,缺少电和原材料;对于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
约问题,要用快刀斩乱麻的方法解决,不能拖,当断不断要误事。 他建议组织一个专门班子,研究
21世纪最初50年的发展战略与规划,重点制定一个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规划;要采取有力
⑧
措施,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久、有后劲 。 在邓小平主持下,我国确定了调
①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② 同上书,第364页。
③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5页。
④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⑤ 同上书,第17页。
⑥ 同上书,第23页。
⑦ 顾宝孚、陈自芳: 《邓小平经济思想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⑧ 顾海良、张雷声: 《邓小平的经济思想》,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