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42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842
806 苏东水文集
发挥“五缘”优势,促进海峡两岸合作交流( 2006 ) ①
一、海峡两岸“ 五缘” 相连, 时代传承
我在1987年就提出血缘、地缘、文缘、商缘和神缘的“五缘”文化,之后在主持召开了四次关于
“五缘”文化的学术研讨会,并在主编“东方管理学派著系”中专列了《人缘论》一书。
台湾和大陆文化同根,都认同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最大的特点是以伦理为本位,以家
庭为中心,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由宗而同乡,不断扩展,形成广泛而复杂的社会网络,这就是“缘”,
并要体现为血缘、地缘、文缘、商缘和神缘。
自周秦开始,闽越族人渡过台湾海峡,披荆斩棘,开发台湾,成为原住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元
以后,闽粤先民前仆后继,移居台湾,至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移民活动达到高潮。 移民们慎终追远、
修族谱、建宗祠、寻根认祖,并以祖籍地名作为在台定居的名称,以激励子孙勿忘故土。 传承数千年
的文明,承载了闽台血脉亲。 海峡两岸同根同宗,血脉相连,以家族、亲族、宗族关系认同而形成的
血缘性关系网络十分紧密。 这种关系认同的组织形式就是宗亲团体,在这些团体中既包括成员之
间有血缘亲属关系的宗族团体,也包括成员之间不一定具有给予血缘的谱系关系的姓氏团体。
在历史上,第四纪更新世冰河期间,海平面下降,台湾与祖国大陆曾数度相连。 冰期结束,海平
面上升,重新形成台湾海峡。 现在,泉州围头港距离金门最近的港口仅5.6公里,厦门市的大嶝与
金门岛最近距离只有1800米。 闽台两地有着密切的地缘关系,表现为以祖籍地认同而形成的地
域性关系网络。 这种地域性关系网络是以祖籍、地域和方言为基本组织单位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同
乡会、地方性会馆之类的团体。
明末以来,当闽南百姓大批移居台湾时,也带去了家乡的风俗习惯,因为台湾和福建尤其是闽
南,风俗相通、习惯相同,形成乡土感情联系的纽带。 尽管岁月流转,时代变迁,但这种建立在中华
民族道德思想认同基础上、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肥沃土壤中的俗缘,与有生以来的血缘一样,是难
以切断的。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对教育、文学、艺术等认同而形成的关系网络,就是文缘。 两岸
之间众多的文化、文学、艺术、教育团体就是这种文缘网络的组织形式。
海峡两岸商品贸易关系十分紧密,促进了两岸物资的交流,也增强了两岸同胞之间的了解。 通
过这种交易活动而形成的关系网络,就是商缘。 商缘关系的组织形式主要是同业公会、商会、协会
之类的组织等。 传统的行业组织主要特点是业缘与地缘亲缘等结合,随着社会的变迁,行业的分
化,新型的商缘性网络组织更为丰富多样。 改革开放以后,福建成为台资投资最密集、贸易往来最
① 本文是2006年9月提交给在厦门举行的第二届海峡旅游博览会论坛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