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78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878
842 苏东水文集
路(晋江)研讨会上,“泉州模式”上升为中国农村工业化的样本,与苏南、温州、珠江并称为农村发展
的“四大模式”。 此后,一种“以市场调节为主、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以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
分共同发展”的发展道路被不断放大,泉州经济领跑全国的大幕正式拉开。
2.“ 泉州模式” 的巩固提升阶段( 1996 —2011年)
这一阶段,“泉州模式”的重要特点是,大力发展集群和品牌经济。 依靠侨资起家、大力发展自
身中小企业的泉州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因为各乡镇企业规模较小,所生产的产品
差异化程度较低,还是无法形成较强的产业竞争力。 为了形成较强的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
利的位置,各个小型经济体渐渐汇集在一起,形成了各式各样的产业集群;为了突出自身产品与市
场上其他产品的不同,增加自身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从而更好的占领市场,各企业又竞相提高产品
的科技化程度,着力打造自身品牌建设。
泉州的产业集群处处可见。 这些发达的产业集群,是建立在已有的专业化市场的基础上的,是
这些年“泉州模式”朝着更高起点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实现专业化、基地
化。 区域生产化,把生产基地和专业市场结合起来,通过产品、品牌产业链生产向周边辐射,加强生
产要素的聚合和联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先后争创了“中国鞋都(晋江)”“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石
狮)”“中国建材之乡(南安)”“中国树脂工艺之乡(丰泽)”“中国石雕之乡(惠安)”“中国芦柑之乡(永
春)”“中国乌龙茶之乡(安溪)”“中国工艺陶瓷之乡(德化)”等众多国家级地区品牌。
这一时期泉州经济发展的另一特点是逐步由“泉州制造”转向“泉州创造”,在产品功能提升的
背后是对产品的品牌营销力度的加大。 在国内运动鞋市场上占有率第一的晋江安踏集团企业,其
经营重心的转变耐人寻味。 他们抛弃了注重产量的传统策略,许多生产功能转移到一大批设备先
进、工艺过关的配套中小企业,核心经营团队的心思更多放在打造品牌上,组成了一艘以“安踏”品
牌为龙头、以配套企业群为协作层的运动鞋“产销舰队”。 这样的变化,反映出泉州传统产业整体转
型的一种趋势———相当一批企业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和市场网络营销优势,或组建松散型产销联
合体,或委托加工生产,或通过资产重组扩大规模,实现名牌产品的低成本快速扩张,加快优良资产
向名牌产品、名牌企业集中。 大批中小企业通过为名牌企业生产配套产品或者加盟名牌企业的生
产而重焕生机。 泉州在实施品牌工程后也开始收获品牌经济带来的好处。 这一时期,泉州市拥有
46个中国名牌产品、51件中国驰名商标,有16个品牌进入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榜。 泉州市市级以上
品牌企业数量虽只占规模以上企业数的10% ,却占有全市50%以上的规模工业产值。 最近5年
来,泉州相继荣获“中国品牌之都”等称号。
由传统的重视制造转向品牌立基,反映了泉州制造在当代的转型,这也是这一时期“泉州模式”
的一个新特点。 这一转化,对于泉州经济发展来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首先,这是企业提高
自身竞争力的需要,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看,建立发展自己的品牌,从根本上改变了先前企业代加
工的生产模式,使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能够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使相关经营者大受其益,也可
以使得企业受国外需求的影响较小,同时由于品牌的差异化优势,提高了自身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
力;第二,这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品牌的建立需要相当的科技投入以及自我创新,这在一定
程度上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以及市场势力,以及产业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和管理水平,从而使产
业结构的素质不断提高;第三,这是延长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需要,产业集群的发展能够提升区域
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成为某些品牌形成的基础,同时区域品牌的形成要以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地
方产业集群为物质基础,品牌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产业品质和信誉标志,有力推动区域市场扩张和地
方产业集群发展;最后,这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品牌这一无形资产的出现有利于区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