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 - 科學傳播電子書一草案
P. 13

推動大學跨校合作 培育科學傳播人才  蒯亮


                       即使已經退休,仍持續深耕知識傳承的輔大大眾傳播學士學位學程兼任講師
                   蒯亮,受訪當天除了參加台大主辦的《跨域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外,亦帶著輔
                   大學生來拜訪台大森林系教授,讓學生的理論概念能有實踐的機會與發揮的場域,

                   蒯亮對於新聞傳播教育的付出,由此可見。

                       蒯亮於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現已分為影像傳播學系、新聞傳播學系、廣
                   告傳播學系)畢業後,擔任中國時報記者、副主任,之後轉往美國西部擔任特派

                   記者,隨後也在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攻讀管理學研究所碩士,學成歸國則回到母校
                   輔大大傳系任教,曾任交大通識教育中心講師,現為清大通識教育中心及輔大大
                   眾傳播學士學位學程兼任講師。蒯亮教學研究生涯逾三十年,期間擔任過聯合報
                   外交專欄記者、美商里奧貝納廣告公司特約顧問、躍獅影像傳播公司顧問、1111

                   人力銀行顧問、第 47 屆金鐘獎評審、台視新聞部科學節目諮詢委員,以及時報
                   金犢獎廣告獎評審等職。

                        長期在交大通識教育中心服務,蒯亮深知交大以電機、資訊、理工學院科系

                   見長,學生對於社會科學的素養較為薄弱,加上國外科學傳播議題討論風氣漸起,
                   於是興起開設相關課程的念頭。他在《科學傳播人才培育先導型計畫》與《科學
                   傳播人才培育後續進階計畫》中擔任協同主持人,開啟台清交等校遠距教學課程
                   的歷程。早期蒯亮授課以新聞、廣告、傳播理論、公關等相關課程為主,後期因

                   台灣開始呼應國際潮流,課程軸心也延伸到科學傳播的議題。「遠距教學是一個
                   非常重要的敲門磚!」蒯亮在初期與台大、清大、交大、中央、陽明與台北大學
                   共七所學校溝通合開遠距課程,整合各校通識教育中心,共同開授傳播領域相關
                   課程,每次課程都超過 300 位學生同時修課,彼此資源共享。他將資源共享的想

                   法與關尚仁老師交流後,力邀關老師到課堂上演講,也因此逐步落實將科學傳播
                   課程落實在遠距教學中,規劃相關課程分佈北中南三區,並且以交大、逢甲、成
                   大三所學校做為課程製播據點,串連各領域專家師資,多年來嘉惠許多學子。


                        蒯亮指出,當時預計推動的課程模組,涉及各校協調開課的架構、容量、與
                   對專業的認同,最終北區以生醫公衛領域為主,中區、南區則以科學傳播應用為
                   主。科學傳播系列課程在學校是通識課程,對於學生來說是他們的基本門檻,同
                   時也要滿足通識學分的最低要求;再者,學生來自四面八方,不同學院科系,對

                   課程的期待也不盡相同。當時計畫辦公室支援許多協同教師,利用群組概念,一
                   學期最少派四到六位老師,每位老師講授兩三個單元,同學的接受度需要轉換成
                   導論,課程設計與特色比一般通識課程也有明顯的不同。蒯亮強調,當今科技人
                   的微創觀念興起,成立新創公司總要做企劃宣傳、公關、行銷等,如何讓外界了

                   解他們的研究或是產學合作的成果,這是科學傳播在這個環節上,執行溝通表達、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