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 - 杜什悅論文
P. 5

写作是一个自己被教育的过程,通过一部作品,首先接受教育的是自己,被改造的是自

                   己。写作让我们成长、让我们成熟,当对社会和他人有了深人的了解后,会对自己有更

                                         [1]
                   清楚、明确的认识。” 《作品选》中,张良羽的《祖父治理都江堰的对联》、张棠的
                   《我写作的前世今生》、昱含的《春天的故事——我的深圳》,或是探寻家族传统,或


                   是回忆家庭环境,或是梳理奋斗历程,通过对传统的再发现、对信念的再巩固,获得荣
                   誉感,建立自信心,实现自我认同。

                       (二)认同型精神防御—— 中美文化认同

                       以认同模式进行的建设型精神防御,是一种积极的精神防御,正视矛盾并且保持积

                   极心态、寻求有效解决。个体向权威或集体进行认同,以此化解焦虑,这是海外华文文

                   学书写中一个常见的现象,也是海外华文文学较为突出的一个特征。早期移民作家常常

                   回望祖国传统,以强调自己的民族特质、创作中国题材中国故事作为身份标签。到了新

                   移民作家群体,新世纪的时代特征反映于他们的创作心态、创作内容,表现出对中美两

                   种文化的认同与借鉴。蓝蝶儿的《“真善美”——与大师刘海粟的见面》和郑立行的《传

                   承火炬的人》分别叙述他们与中国画家刘海粟、美国音乐家勋菲尔德姐妹的交往事迹;

                   昱含的《Arts District LA 的回声》和刘平的《呼伦贝尔之恋》展现不同文化的感染与

                   影响;兰花、梅花姐妹的《我们的中国妈、美国爸》和姜萍的《带你看我家那一地鸡毛》

                   则直接聚焦家庭这一微缩文化生态环境系统,以主体的亲身经历描绘出两种文化的碰撞

                   与融合。
                       总体而言,《作品选》以回顾自我来历、从中获得支撑,审视自我立场、确立奋斗

                   自信,探索多元可能、进行发展尝试的方式,对新世纪洛杉矶华文文学寻找精神家园、

                   确认自我地位、对中美两种文化进行创造性融合的精神诉求进行了言说,张扬了少数族

                   裔的主体性特征。



                       三、从他者传播到在场接受的价值意义“回响”

                       新世纪语境下如何发掘、呈现民族文学的整体性?一种越来越被认可的观点是“从

                                                                      [2]
                   外部和在异质的认知机制里逐渐建构文化的延续性” ,这也是海外华文文学凭借其特
                   殊性及可能性而日渐凸显出来的学科价值与现实意义。

                       海外华文文学近几十年来发展极为迅速,天南海北各自独立,又千丝万缕遥相呼应,

                   [1]   江少川.移民后,文学创作为什么会发生——黄宗之  朱雪梅访谈录[J].世界文学评论,2010(02):1-8.
                   [2]   米歇尔·艾斯巴涅,萧盈盈.文学史与边界[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145-152.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