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0 - 洛城作家2020final
P. 130
人间
冷暖 Los Angeles Chinese Writers’ Association 2020
我的路——阅读,行走与写作
■ 汪静玉
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可以悠闲地坐在河边,有些人会 抗争的少女。对于年少的我而言,写作成了一张便宜
被闪电击中,有些人会音乐,有些人是艺术家,有些人懂 的入场券,让我进入更深沉的情感的秘密通道,也从
纽扣,有些人懂莎士比亚,有些人是妈妈,有些人是舞 此为我开启了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者…… 我的大学生活更像是一场博弈,在这个竞技场上
——摘自《本杰明 ▪ 巴顿奇事》 无法分辨输赢,也无法定义成败,我把时间花在社会
活动和恋爱上,与学习无关,但丰富多彩。在这样一
我对文学的痴迷是从读艾米莉·狄金森开始的, 个人文学术氛围很浓且极具浪漫气息的大学里,我不
这个谜一样的女诗人。我那时候也疯狂地迷恋诗歌, 断地组织一些专家、教授、学者和作家来我们学校演
迷恋文学,我尝试各种体裁和题材,脑子里满是激情 讲,授课;组织武汉大学樱花诗赛;筹备首届武汉地
和幻想。那时侯我十四、五岁,还读不懂狄金森,对 区高校文联;办刊物;组织高校间的联谊会。我无法
她的诗也体现在一种最肤浅最感性的理解上。这对我 停止我的脚步,因为走的太快,我没有时间静下心来
其实毫无意义,除了拙劣的模仿。这就是我最初的写 读书和思考。
作方式,和经历无关,纯粹的靠想象和青春激情。十 直到本科快毕业。在最后半年,我出版了一本诗
多年以后,我再读狄金森,我感觉自己在跟一个灵魂 集《未名湖》,然后开始大量阅读卡夫卡的著作和评
对话,那关于死亡、永恒、自然、爱与诗的哲学在她 传。通过接触卡夫卡,我的思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生命中的角色、而且特别是诗的力量如何在她身上呈 从之前的非理性思考过渡到理性思考。我对卡夫卡的
现,她躲避世俗生活躲避大众就只为了追求诗。她生 喜爱来源于他对传统的颠覆:对小说叙述方式的颠覆
活得那么孤独,但恰恰是这种孤独成就了她,给她隐 和和阅读经验的颠覆。他“以自己独特的目光认识着
士般的生活抹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她用别 这个异化的世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批判着这个充满
人没有尝试过的方式来“歌颂这个世界”,同时也把 丑恶的世界。这种认识和批判以及体现在他作品中的
我领入了这个神圣的殿堂。 惶恐,不安,迷惘,构成了他的创作基调”(《卡夫卡短
《爱是绿叶》是我的第一本作品集(与陈华中先 篇集译序》)。那些非人的拟人化,以及常人的非人
生合著),在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杨臻老师的主持下出 化,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的历史,人的本质,人的命
版,并获得了中国少年文学特等奖,随后又出版了诗 运,人的处境,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思考,把
集《青春的馈赠》,两本集子收集了之前发表在报刊 非理性的特征张扬得怪异,扭曲。那种荒诞感来自坚
杂志上的各类小说、散文和诗歌,那一年我17岁。之 实、细腻的笔触,那些心灵的感受都有着触手可及的
后我作为全国文学少年被四所重点高校提前免试录 质感。
取,我最终选择了武汉大学文学院人文科学实验班 在卡夫卡的小说里,其后相继涌现的意识流,存
(第一届实验班,本硕连读,学中文、历史和哲学三 在主义,荒诞文学甚至结构主义,黑色幽默等各种流派
个系的课程)之后,各类媒体蜂拥而至,湖北电视台 的影子,而且这个影子是前置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
去我的学校和家乡做了一个专题纪录片,纪录片叫什 了其后作家的文学创作方法。卡夫卡小说中的文学特
么名字,我不知道,至今也没有看过,不过我大学同 征不是单一的,各种文学要素几乎在他的笔下进行了
学第一次见到我说,这就是你呀?! 全新的各种组合,折射出风格多样的特征。卡夫卡是
这就是看起来有些早熟又沧桑的我,从十四岁开 现代主义先知型的作家,他的特殊经历造就了他。
始,我就开始一个人在路上,我不停地奔跑,跌倒, 我有一段时间也读萨特的学术著作,但很困难。
洛 挣扎,喘息,绝望了爬起来再奔跑,一个与命运不断 我便把这个任务推迟到了以后。那个时候流行读博
城
作
家
第三十期
P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