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往事
P. 44
治课。通过技工学校培养技术工人,应是教育制度改革的一个方向,但因当时由企
业去办,无法提升学校的规模和质量。1980 年技校从石冲口搬至丫髻沙的一座临江
旧厂房。这座旧厂房有两座多层的房子,还有块空地可作操场用,这样学生总算有
间校舍,告别了在船上上课的日子。因学校远离市区,学校派车接送老师上下班。
在丫髻沙我度过了 4 年多的时间。我调离技校后,技校一直在招生,后来因企业办
学困难多多,技校与交通系统的职业技校合并,交给社会去办了。其实这个办学方
向直到现在都是正确的。国家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尤其是先进科学技术的工人,
无须都去挤升大的独木桥。
在石冲口时,小力一度跟着我到学校。他在船上到处跑,用粉笔到处画鱼,影
响老师办公,后来向航运厅幼儿园申请入托获批准。这个幼儿园收的是全托生,周
末才能接回家。小力从未上过幼儿园,一开始就全托,他很不习惯,每周一送去幼
儿园,走到幼儿园的巷口就哭着拉我往回走,我好心酸。但是没办法,只好硬着头
皮,狠心拉着他往幼儿园走,交给老师,然后去上班。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他才适
应过来,不到一年就上小学了。在幼儿园的这一年他经常生病,可能是晚上睡觉受
凉,一个月左右就会感冒一次,一感冒就扁桃腺发炎或化脓发高烧,每次要注射青
霉素四至五天才能退烧。当时离晓港新村最近最好的医院就是河南医院,即现在广
医第二附属医院。虽说近,走路也要半个钟。他每次生病我都要请假几天,每天两
次背他到医院打针,沿途无树木无楼舍可以躲避日晒雨淋,背着他还要打个伞。遇
着下雨,晓港新村的路是无法立足的,加上回家的路上还要捎上吃的喝的,实际在
晓港新村吃的苦不比万宁少。
小力要上小学了。为了他能上间好的学校,中午有饭吃又有人看管,我们给他
选择了万松园小学。这是海珠区的一间重点小学,离家较远,走路要 50 分钟。开始
几年我和海滨天天轮流送他过了马路,他自己走路回校,放学时他自己走到前进路
车站,自己坐公交车到机床厂下车,下车后自己还要走 20 分钟的路回家。后来自行
车可搭人,海滨用自行车送他到学校附近,放学他自己回家。就这样,在万松园小
学熬了 6 年。这 6 年虽然社会治安较好,但每天下午放学回家晚了我都会提心吊胆
的。有一次他在学校踢足球,不小心摔跤,左手撞在一块石头上,手臂骨裂了,很
晚才回家。还好小力班上有个湖北籍的同学,那个同学和他的父亲把小力送到家里。
我们马上简单吃了晚饭即带小力去看骨科医生,。小力上小学后体质增强,生病次数
少了。老人说,小孩 7 岁是个关,过了 7 岁免疫力增强,病痛就少。小力果然是这
样。记得小力的扁桃体发炎,在一年级时只发作过 1 次,以后就没事了。
我们在晓港新村整整住了 7 年。这 7 年外部环境没有发生过变化,但我们家的
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因为我和小力有了广州户口,所有居民
的副食品和日用品就按 3 口人分配,海滨单位也按 3 口人的标准重新分配一套住房
给我们。原来海滨一个人住在东二马路那间连厨房也只有 12 平方米的小平房,3 人
户口时搬至旁边东一马路的楼房。东一马路是几排四层楼的楼房,每栋楼有几个门,
每个门左右各二户,厨房厕所两户共用。我们分配到的那套房在首层,有一厅一房,
共 21 平方米。这样,小力开始有自己的小床,奶奶到广州也可在厅里铺张床了。因
为是首层,屋后还有一块 10 多平方米左右的空地可围起来自用。这套房对于我们来
说是新房,但毕竟和东二马路一样,是多年的旧房了。我们在搬进去时凡公用的地
方都脏得恶心。厨房外的阳台堆满了杂物,布满了灰尘。厨房内洗菜水池积满了青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