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 - 科技與創新管理
P. 37
Vanston 博士認為所有預測方法至少建立在以下五個基本原則中的一個:
第一:個人意見之評估;
第二:過去趨勢之外插;
第三:需求激勵的確認;
第四;系統模型的使用;
第五:監控許多原因以指示潛在的變遷。
他將技術預測的方法規程五大類:第一類是直覺過程(intuitive process),包
括德菲法。第二類是結構訪談法(structured interview)。第三類則是名目預測法
(normative forecasting),最早由 Carl Isenson 上校於 1965 年在國防研究與工程辦
公室主持美國陸軍研發活動研究時提出。第四類則是系統模式構建法(system
modeling)。其中以成長極限一書中的 Dennis Meadows 的動態模式構建作為經典
例子。也就是所謂的系統動力模式(System Dynamics)構建。第五類則是技術監
看法(Monitoring)。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情報單位採用這種方法對於德軍
意圖做了精準的預測。
Vanston 同時提出兩種不該歸屬技術預測方法,但卻被使用在科技預測工作。第
一種方法是替代理論(substitution theory)。第二種是情境分析(the method of
alternative scenarios)。替代理論的代表人物就是 Fisher 與 Pry 兩位建立一些公式做
預測。情境分析則如同未來學者般勾繪可能的情景。
情境方案的概念其重要價值有五:
第一:它迫使規劃者或企劃人員接受未來是不可能正確知道的這個事實;
第二:它鼓勵發展結構化系統去監看技術趨勢;
第三:把情境方案當成溝通意見的工具;
第四:幫助發展前瞻態度以影響公司計畫、政策及作業;
第五:指出牽涉未來的重要管理決策應該給予充分時間去做思考及收集資料。
技術預測的存活以及蓬勃發展,主要是因為「有效達陣(work)」的緣故。
(Technology forecasting survives---and prospects---for only one reason. On a pragmatic
basis, it works)。科技預測的四個主要存在意義包括:幫助決策者了解未來;確認
潛在機會與威脅;了解未來技術環境;認知未來的重要決策點。基本上,技術預
測是一個過程,在預測過程使用合乎邏輯的、而且用「可重製的(reproducible)」
以「可量化(quantifiable)」的語彙概念做預測。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