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 - Microsoft Word - WendyÖ⁄-0430-no color_flip
P. 4

投資組合建構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在考量投資效益、風險管理以及永

                   續發展上做進一步的探討。

                       隨各國政府和監理機關對  ESG  資 訊揭露透明度之要求提

                   高,ESG  評級標準之發展也更加廣泛且完善,以  ESG  為投資標的之


                   ETF (以下簡稱  ESG-ETF)  漸漸受到投資人的青睞。目前,台灣機構

                   投資人建立的  ESG-ETF  主要係以追蹤  ESG  指數為主,包含  MSCI

                   ESG、FTSE Russell、Sustainalytics、S&P Global ESG  等。例如國泰永

                   續高股息的  ESG-ETF  係選出符合  MSCI ESG  評級  BB  級以上且

                   MSCI ESG  爭議分數  3  分以上的投資標的,再依據市值、EPS 及殖

                   利率等條件從中篩選出  30  檔股票組成投資組合。又如元大台灣

                   ESG  永續  ETF  則是篩選符合  ESG  評鑑的股票,依近  1  年

                   ROE (股東權益報酬)  由高至低排序投資標的,再從中選出績優的標


                   的組成投資組合。換言之,ESG-ETF  是依據機構投資人主觀條件所

                   建構的,通常係追蹤特定  ESG  指數,於考量公司  ESG  及財務表

                   現  (如獲利能力、殖利率等)  後,篩選成分股形成投資組合。透過上

                   述方式組成  ESG-ETF  雖有其便利性,但  Dimson et al., (2020)  與

                   Chatterji et al. (2016)  均認為,此  ESG-ETF  組成方式其  ESG  評級之

                   標準及評分方法並不統一,存在不同評級機構之主觀判斷。並且機構

                   投資人於環境、社會、治理等面向的權重也有所不同,故逕以上述方


                   式作為建構投資組合之標準,可能導致投資者只關注於短期  ESG  表

                   現,而忽略了對公司長期發展至關重要之因素  (如企業經營效率、營

                   運成本等財務指標)。例如,當企業投入過多資源於落實  ESG  時,可

                   能無法有效開展其主要業務。此外,若企業過度關注於  ESG  的目標

                   實踐,也可能無法實現其財務目標而降低利潤,進而無法為投資者帶

                   來投資報酬。換言之,ESG  與  EPS (每股盈餘)  之間似乎無法兼得。

                       為解決目前  ESG-ETF  組成方式的缺點並考量  ESG  與  EPS  之

                   間的權衡,本研究以台灣上市櫃公司為例,利用集保結算所投資人關



                                                            2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