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 - 課程教材(電子書版連結)ALL_Neat - 複製
P. 28
淺山˙客 客家淺山產業學坊建置計畫
劉孟承承租 1 公頃的土地以自然農法種植稻米、蔬果,並設計魚稻共生,希
望讓家鄉環境逐漸回歸天然友善,獲得村⻑蕭正燕等人肯定,也和南埔國小
合作,以農糧署米價提供在地學子在地好米,希望將與生態和諧共存的精神
傳承給下一代,盼供應南埔國小在地學子「最好的米」。
南富村自然生態⻝場中,處處可蜜蜂、蜻蜓在空中飛翔、滯留,水田中還有
魚蝦,溝渠則有河蜆棲息,除了面積約 5.5 分地的水稻之外,周邊零星種植
各類蔬果作物,甚至設有蓮花池、水池養殖魚類,不時能看見大魚躍出水面。
自然農法
劉孟承近年來發現以前與鄰居孩子到田野玩耍抓蛙、捕魚、撈河蜆以及晚上
看星星、螢火蟲的種種情景逐漸消失,覺得很不捨,於是開始研究能對生態
環境友善永續的農法。
不同於有機農法以人為本位,強調對人體無害,卻時常在守護人體健康的同
時破壞生態體系,劉孟承採用的自然農法強調順應自然,在和自然的朝夕相
處下觀察生態如何運作。懷著田地所產出的作物最終仍需回歸田地的理念,
將米糠和壞掉的蔬菜作為堆肥,養出自然生態⻝場肥沃健康的土壤。
曬乾的雜草、稻殼、魚內臟都能當作天然肥料,而受天災或蟲害影響的蔬果
則是魚類的美⻝,不用農藥、化學肥料,就地形成無毒循環養殖,還有鮮美
蔬果、肥美的魚能自給自足,作物品質也逐漸提升。
魚稻鴨共生的生產模式
劉孟承總是說他飼養的鴨和魚是「快樂鴨」和「快樂魚」,農地所用之水源,
仰賴中港溪上游,乾淨的水質使台灣鯛在其中健康地生⻑,在三月份插秧時,
便將魚群放入稻田,直到曬田期間,才讓魚回到⺟池,而行走於田間的鴨群,
則專吃福壽螺、雜草與稻蟲,鴨群也會在固定的地點生蛋,如果鴨的狀況好,
就能夠在這些地點撿到一定數量的鴨蛋。
透過這樣的生產模式,除了生產友善土地的稻米之外,同時生產鴨蛋及台灣
鯛,更重要的是這樣的運作模式,建立起數種環境指標,從福壽螺的數量、
鴨蛋的生產狀況、魚類的活動情形,即可辨別水稻田的生態系統是否出現異
狀。面對低價米的競爭,選擇這樣的生產模式,以稻、鴨、魚共生的栽培技
術,全程不使用化學資材,稻米栽種成本並沒有提高,卻產出優質的無毒米,
雖產量會打些折扣,卻能夠打出自有的品牌,在市場的競爭力卻能增加。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