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7 - 易經_Neat
P. 67

“親”同“新”,是革新、棄舊圖新之意。所說“止于至善”,就是要求達到

                   儒家倫理道德的至善境界。“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
                   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這是《大學》提出的教育綱領和培養目
                   標。


                        《大學》還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
                   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

                   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
                   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后代稱之為《大學》的“八條目”,這是實現“三
                   綱領”的具體步驟。


                        縱覽四書五經,大家發現,儒家的全部學說說實話都是循著這三綱八目而

                   展開的。所以,捉住這三綱八目你就是捉住了一把開啟儒學大門的鑰匙。循著
                   這進修門路一步一個腳印,你就會登堂入室,領略儒學經典的奧義。 就這里的
                   門路本身而言,說實話包括“內修”和“外治”兩大方面:前面四級“格物、
                   致知,誠意、正心”是“內修”;后面三級“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

                   治”。而其中間的“修身”一環,則是連結“內修”和“外治”兩方面的關
                   鍵。“八條目”的中心環節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
                   本”。












                   2.14



                        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隧道也,妻道也,臣道也。隧道
                   無成,而代有終也。
                        白話:陰柔固然有美德,但要蘊藉隱藏;以此跟從君王做事,不敢有自己
                   的成就。這是大地的法則,為妻的法則,為臣下的法則。地的法則是不成就自

                   身,而是代天完成功業。
                        解讀:

                    1.  乾能始物,不能終物,坤為順,順乎天道完成萬物,所以把成就歸于上
                        天。

                    2.  坤道是臣道,妻道。歷史上的忠臣賢相都是坤道的落實者。
                    3.  歷史上證得坤道第一人:范蠡(前 536-前 448 年)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