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5 - 易經_Neat
P. 65
白話:文言傳說坤卦最為柔順,但活動時卻是剛健的;最為安靜,但德能
遍及四方;它最后行動才碰到主人,且保持恒定的法則;包容萬物,且化育泛
博。坤道豈非不是順應嗎?它順承天體而按時序執行。
解讀:
1. 《文言傳》是孔子及其弟子專門對乾坤二卦在彖傳和象傳基礎上再做深入
的闡述。
2. 由于六二為坤卦全卦之主爻,所以《文言傳》對坤卦的總闡述是在六二爻
“直方大”基礎上的:“動也剛”是描寫“直”,“德方”是描寫
“方”,“化光”是描寫“大”。而“有常”則是描寫用六“利永貞”。
最后回到《彖傳》的主旨“順承天”,故說“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
行。”
2.12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
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
至。”蓋言順也。
白話:(初六)積累善行的人家,必定留下喜慶;積累惡行的人家,必定
留下禍殃。像臣子殺害國君,兒子殺害父親這種大罪,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
的,而是長期逐漸積累而成的,只是由于沒有及早辨明而已。《易經》說:
“履霜堅冰至。”說的就是事物發展的趨勢。
解讀:
1. 坤為順,即事物的發展趨勢。初六為出發點、起因。從初六為出發點,根
據事物的發展趨勢可以辨明未來的結果,所以說“履霜堅冰至。”福禍是
果,善惡是因,因必水果,“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
殃”乃是自然規律。
2. 《三字經》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
教之道,貴以專。”習,即漸習,長期逐漸的積累。教育的目的就是人的
漸習中棄惡揚善,是非分明。人之本性皆是善的,本性如明珠,習性如泥
垢,教育的作用就是洗滌泥垢,彰顯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