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2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182
參考文獻
Ingeborg Gleichauf(2004)。姬健梅譯。思考的熱情:七位女哲學家的故事。台北
市:麥田。
趙海瑞(2012)。馬克思勞動異化理論探究。中州大學學報,29(2),頁 84-86。
謝俊(2008)。 馬克思“異化”思想及其發展。湖北社會科學,2008(2),頁 22-24。
Karl Marx(2000)。 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
伊.謝.納爾斯基(1987)。馮申譯。異化與勞動。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王鐵柱(2009)。論馬克思語境中意識形態概念的界定。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哲
學社會科學版),30(3),頁 51-53。
Karl Mannheim(2000)。李書崇譯。意識形態與烏托邦。北京:商務印書館。
Karl Marx(2003)。德意志意識形態。北京:人民出版社。
Karl Marx and Friedrich Engels(199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 卷。北京:人民
出版社。
Karl Marx and Friedrich Engels(1979)。馬克斯和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
社。
Karl Marx and Friedrich Engels(1995)。馬克斯和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
社。
孫善豪(1998)。馬克思論意識形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1),頁 115-139。
doi:10.29816/TARQSS.199809.0004
曾慶玲(2010)。意識形態:馬克思的立場與詮釋。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22(3),頁 46-50。
Hannah Arendt(2015)。林宏濤譯。人的條件。臺北市:商周。
王寶霞(2006)。人的條件-阿倫特政治哲學述評。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2006(5),頁 20-22。
21
回流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