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19

會在傳播福音時,並沒有好好地尊重各個獨特文化,甚至在傳福音的過程中抹滅

                   了一些種族的文化。後來教會逐漸認清這些文化的特質後,於梵蒂岡第二屆大公

                   會議(簡稱「梵二」)開始推動「新福傳」的概念。


                          什麼是新福傳?宗座促進新福傳委員會主席斐西切拉總主教提出了一個


                   非常貼切的定義:「新福傳是福傳的新形式,按照這種形式,我們以新的熱情,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裡以可被理解的新語言,並以能夠傳遞福音之深刻而永恆之意

                   義的新方法,來宣講永恆不變的福音。」(2012)

                          耶穌在升天以前曾對門徒們說:「往世界各地去吧!把福音帶給一切受造

                   者。」(馬爾谷 16:15)從耶穌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到福傳針對的是不同種族、

                   語言、文化、宗教和社會背景的「萬民」(一切受造物),因此我們必須把「萬民」

                   的歷史、文化、社會、宗教、語言等背景放進福傳工作的考量範圍內,本地化的
                   訴求應運而生(任安道,2018)。


                          本地化神學推動著福音本地化工作的實行,尤其在亞洲、非洲以及拉丁美


                   洲地區更是如火如荼地進行。以台灣為例,天主教在台灣有七個教區,除了台南

                   教區外其他六個教區都有原住民教會。原住民在台灣人口中佔少數,但卻有 80%

                   是天主教或基督教教友,故此獲得天主教會的重視。2002 年,輔仁大學神學院


                   (現今輔仁聖博敏神學院)成立「台灣原住民神學研究中心」,緊接著於 2003 年

                   又成立「天主教台灣原住民社會文化發展協會」,積極落實福音本地化工作(丁

                   立偉,2004)。


                          在福音本地化的過程中,教會面臨最大的挑戰即是文化與信仰的融合。

                   Robert Schreiter 神父便曾點出這個問題的困擾點:在發展真正融入文化的信仰或


                   建立本地神學時,究竟信仰的比重應有多少?而既有文化的比重又應有多少?在

                   大多數情況下,福音扮演審查官的角色,將好的要素提昇到更高境界、並糾正文

                   化中罪惡的元素,藉此淨化這文化體系。在這種狀況下,一不小心教會很容易成


                   為文化支配者,造成「基督化即西化」的結果;另一個取向則傾向於我們必須從

                   福傳對象的文化著手,以辯證的手法處理福音和文化的關係,使福音逐漸脫離傳



                                                            2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