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9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209
第三章 結論
經過前面幾個章節的整理分析以及比較後,個人認為《道德經》中「方法
論」偏重較高,我認為《道德經》主要的目的是要教育以及引導我們成為一個聖
人、上善之人,藉由比喻、引借、分析來勸誡人要向上善之人看齊,除了告訴我
們聖人如何養成外,還告訴我們為何要成為聖人、若不為聖人會有什麼後果產生,
其中利用了很大的篇幅在側重於政治學說以及為學為道的方法,利用「道」來讓
人理解其功效,使人向「道」而行,運用「道」於實際生活中、政治中,雖然其
中不乏有探討宇宙起源的章節及道、有與無的形象概念,但個人認為那是為了引
導人進入「道」做鋪路,先探討「道」生物,「有」與「無」的概念,認為人應效
法自然,不誇耀自己的才能,不因自身能做的事廣大而感到自傲,引出聖人應「無
為而治」,讓社會反璞歸真,回到自己本身,做自己能做的事,而非事事替人民
做好,聖人也應由自身出發,上行下效,不追求空名,使百姓安於生活不生私欲;
這些方法皆能運用到 實際生活,而不只是空談。
所以個人認為《道德經》中提到的形上學理論基礎是為了導出方法理論而
做的輔助,因為「道」即自然,是最高的理法準則,「道」包含萬事萬物,如何
培育聖人,如何教聖人做事的方法,都是以「道」去延伸,而「道」要去理解它,
運用它,也就是「道」如何與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做連結,才能將「道」作為輔助
培養上善之人、聖人的方法,這也是《道德經》中運用了大量篇幅側重於「政治」
的原因。在形上學中探討人的存有以及人為存在該做什麼,人為何存在,人的本
質又為何?世界的基本結構為何?道德經中以「道」解釋了這些問題,然後用「道」
這個身為人的應該要順應的基本概念去引導人成為「道」的理解者、活用者。
最後我以《道德經》中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
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來概括我整篇文章的結論。這句話涵蓋了形上學與方法
論兩學說,道既是形上學也是一種方法論,先理解道為何,再將道生活化而去實
踐它,是整本書的重點,我認為作者寫《道德經》本初的理念是以方法論做為出
發點,而在書寫的過程中無意的發現了相輔的形上學概念。所以《道德經》既是
形上學,也是方法論。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