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4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204

向聖人看齊,立志做聖人,然而大多數的人並沒有立志要當聖人,而是要

                          當有錢有勢的人的話,要如何弱它們立志當有錢有權的人的志呢?這裡並


                          非要求聖王干擾人民,而是要扣緊前面提到的「不尚賢、不貴難得之物、

                          不見可欲」,由君主本身做起,若君主不標榜這些,不求這些,人民自然

                                                                                                    133
                          不會去爭、去奪,他們的志便會轉化,由自我中心轉化為和諧的德性。


                          而我們現今常常說「道德」,其實「道」與「德」是兩個概念,道的概念


                   前面已論述,就不再贅述;而「德」(arete、virtue),根據王弼的解說,德等於得,

                   老子認為道生萬物,在生的過程中,每個個別事物都從普遍的道獲得一些東西,

                   就是「德」,所以王弼才說德等同於得,德就是在道之中得到一些東西,德可以


                   是道德的,也可以是不道德的,一物自然地是什麼,就是它的德,「萬物莫不尊

                   道而貴德」道是萬物之所從生者,道是永恆本身;而德是萬物之所以是萬物者,

                   是世俗有的永恆性,德是道與萬物之間的橋樑。


                          《道德經》除了「道」為最中心的思想外,「無為」也可說貫穿整文。

                          「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任意的意思,而是一個人應將他的作為嚴格


                          限制在必要的、自然的範圍內 , 必 要的指的是對於達到一定目的是必要的,

                          但絕不可過度,聖王首先要做的是消除天下的亂源,然後他就無為而治,


                          無為,無不為。

                          《道德經》第五十七章:「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

                   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前文提過:


                          道本身不是一物,所以它不能像萬物那樣「為」,可是萬物因之生長出來

                          了,所以道無為而無不為,「道」就是讓每物做它自己能做的事,國君應

                                                                          134
                          效法「道」,應讓人民自己做他們能做的事。






                   133
                      同註腳 18。
                   134
                      同註腳 16。
                                                            17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