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3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203
即道極厥辜,時乃不可殺。」此處的道為斷獄之道,即判斷刑罰道理。在道德經
中有很大的篇幅在討論政治、治國之道,以往個人認為道德經偏向於介紹道以及
其功用,還有解釋宇宙萬物起源的一本書,細細讀來才發現整本書內有很多關於
政治的學說;道家同意儒家的說法:理想的國家是有聖人為元首的國家,只有聖
人可以治國,也應該治國,但道家也並非完全贊同儒家的學說,儒家認為聖人一
旦為王,應當為人民做許多事,而道家則認為聖王的職責應是無為。
《道德經》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當
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此章是強調治國之
人若能不崇尚具有才與德之虛名,人們便不會產生爭奪之心;若不貴重難得之財
貨,人們便不會產生竊盜之心;若不顯露好惡之欲,人心就不會惑亂。所以聖人
之道之法應是化解人們心中的欲念,滿足人們基本生活需求,檢若逞兇鬥狠的意
志,強壯人民健康的體魄,使人民滿足素樸生活,也使有才智之人不亂用才智爭
奪名利,此種無為而治才能使所有人過著和諧安樂的生活。
聖人無為則需虛其心實其腹,此處的「虛」由於對象的不同,有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指聖人的心境和個人的修養功夫,個人修養「除欲」和「棄
智」;第二個層次則是治國之法,「虛其心」是虛掉人們的心。
君主在自身下功夫,不強調欲和知,而非在人民身上去欲和知,君主不強
調欲和知,使整個社會歸於素樸,而人心自然被淨化,此處與《道德經》第三十
二章:「道常無名,樸。……」中的樸一樣,皆為原本的樣子,使社會歸於它本
來的樣子。而實其腹則是填飽人民的肚子,指人民基本的欲望,前面的虛其心,
虛的是貪念、貪欲,而非基本的欲,人們吃飽穿暖後私欲便會隨之產生,所以必
須虛其心以化其欲。
「弱其志強其骨」中的「弱」字是一個重要的「方法」,既然是方法,那
就不是目的,弱其志並非讓我們變衰弱,而是藉由弱的方法達到另一個目
的,等於「弱」是我們想達到目的的一個工具;《道德經》中標榜我們要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