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0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200
這是個人認為前蘇格拉底哲學家、柏拉圖的哲學國王與《道德經》提出的概念有
相似的地方。
第二節 道德經與形上學
在道德經第一章中:「…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
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
妙之門。」
及提到「無」與「有」的概念,帶出無為天地之始,有為萬物之母,這裡
的有和無並非是兩個相反的概念,而是同一種名稱,有與無不是存在與不
存在,「無」是稱呼向上對本源的探索,而「有」是向前在事物上的開展。
為何用「無」來稱呼為天地之始?「始」這個字含有二義:一指本源,二
指開端,本源是指天地以前的境界,這是無始之始;而開端是指天地形成
之初,是有始之始;然而無論是本源或開端,由「無」來稱呼天地之始乃
是向本源追溯,反本歸源的思路。
那為何用「有」來稱呼萬物之母?就萬物之母來說,顯然是指創生萬物的
根源,也就是有了天地之後,萬物化生的現象。「有」乃使之「有」的意
思,是一種使萬物化生的動力。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此處的「觀」乃是透過精神去體驗的,觀其妙
的「其」有兩重身分:一是指「無」,二是指「道」。觀「無」不是虛空,
而是從無以觀無的妙;那什麼是「妙」?《易經》:「神也者,妙萬物而為
言者也。」這個妙是指「神化生物之妙」,也就是常道生物之妙;所以觀
其妙乃是從無中體證天地生物的妙用。
「常有,欲以觀其徼」,這個「有」,不是指已具有形體的個物的存在,而
是指「道生物」所賦予萬物形體、或萬化發展的原理,從這個原理,我們
就能「觀其徼」。那什麼是「徼」 ? 王弼:「徼,歸終也。」陸德明:「徼,
小道也。邊也。」馬敘倫:「徼,當作竅。說文,竅,空也。」顧實:「徼
者,因循也。」王弼的注指的是歸於無,與馬敘倫的「竅,空也」意義相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