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2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202

認為「道」可是無形之抽象意象,也可是具體運用於生活中的方法,與形上學的

                   概念相似。形上學追求宇宙、存有、物體本質,「形而上」指的是無形,無形


                   是因為形而上之物超出了人類經驗可感的範疇,形而上學最典型的特徵

                   是︰尋找一個所有自然現象的統一的基礎,而這個基礎又是整個地超出


                   了自然現象的。簡而言之,尋找世界的本源。而這個本源又叫「始基」

                   (arche)。

                          《周易.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宇宙本體那些形


                   而上的非物質才是宇宙的實相,也才能稱之為道,而其他科學儀器、科學技術所

                   能探測的領域範圍都只能算是物質。

                          要一窺形而上的東西,必須在本性上超越時間和空間。而「道」正符合這


                          個定義。「老子認為『道』在層次上、時序上都先於任何東西,它不受時

                          間和空間的限制,不會因它物的生滅變化而有所影響,從這些角度來看,

                                                       132
                          『道』是具有超越性的。」

                          形上學研究的核心目標在於描繪一切存在的東西所歸屬的基本範疇,並說

                   明這些範疇的基本特性和它們之間的關聯。而道德經第一章所述,無為天地之始,


                   有為萬物之母,說明了宇宙起源和萬物化生的現象過程,將「存在」的東西歸屬

                   道無和有之內,將天地萬物包含在了無、有和道之中,並欲本於無與有去體察天

                   地生物的妙用和萬物形成的軌跡,也就是去體察天地萬物與其本源之間的互動關


                   係。形上學以及道德經都恰恰有了有交集的討論範圍。



                                                第三節  道德經與方法論


                          〈君奭〉記載:「天不可言,我道惟寧王德延,天下庸釋于文王受命。」


                   這裡的道為治理國家的方法,途徑;〈康誥〉記載:「人有小罪,非眚,乃維終,

                   自作不典,式爾,有厥最小,乃不可不殺。乃有大罪,非終,乃維眚災,適爾,



                   132
                      同註腳 14。
                                                            15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