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1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201
同。陸德明的「小道」、「邊也」與顧實的因循都是指道的用。將這些意義
綜合起來,可以看出「徼」是指從道發端,而為道用的。「有」是賦予萬
物形體的動力,而「徼」便是萬物行程和發展個軌跡,這些軌跡就是「理
130
則」。
而「有」與「無」其實同出於一個道體,在道體中,「有」和「無」是同一
個本質,也就是說並沒有「有」、「無」之分,當「道」落入現象時,產生
了「用」,此時才有了有與無的區別。「道」產生作用,先產生「有」,而
「有」又產生「有名」、「有欲」,再回到道體本身,才體驗到了「無」,所
以照道在現象中的發展來說,是混融不分的體,我們由「有」再去稱那混
融不分的體為「無」。這個道體的「無」是「常無」,在現象界有了「有」
之後,便產生與之相對的「無」,就是現象界中的「無」,而在現象界中的
「有」與「無」就可以以名相來稱呼它們,如:存在、不存在、物體、空
間等等。但我們追溯在現象界的「有」與「無」,道根本處其實人能是混
131
融的一體。
而形上學探索的是根本上有什麼存在?它的本質性質為何?追溯到它的
起源,超越存在物本身之上,關於物的存在,是以感官無法直接感知得知的,而
是像「故常無,欲以觀其妙」中的「觀」,是以精神去體悟它,形上學研究存有
之所以為存有的根本原理,探討普遍存有而非個別具體的存有,如我第三章討論
道是為何中提到的《道德經》中道之七種意義裡的一種:「遍布、瀰漫」,道與存
有同為普遍存在而非個別單獨的存有,同以精神去體驗它,而非感官經驗它而可
得知的。
綜上所述,道德經內最主要的概念為「道」和「有、無」,以有和無的思
考發想出天地萬物的起源以及其化生的現象,而這些概念又從「道」生起;個人
130
新譯老子解義,吳怡著,1994 年 2 月。
131
同註腳 18。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