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6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206
數窮,人民若有更多的知識利器,國家反而會越昏亂;法律的條文若越細越嚴苛,
那麼盜賊反而會大為增加。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
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浩,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
爭,故無尤。」
上善之人的德性如水一般,水善於利益於萬物而又不和萬物相爭,它自處
於大家不喜之卑下地方,所以說水的德行可說非常接近於道。「居善地…
動善時」為上善之人的七種德性。上善之人效法水性,善於處謙卑之地,
行謙卑之事,以誠信之心待人接物,追求正道或從事政治有持平之理,方
136
能使萬物平治。
第三十八章:「……上德無為(ㄨㄟˋ)而無以為;下德為(ㄨㄟˋ)之而有
以為。」為(ㄨㄟˋ)通偽,與荀子的其善偽也一樣,上德者處事無偏私不造作,
本下手,只是在法令上增加刑責,並不能使人民安君樂業,法令為了防止盜賊,但未治本,法令
越多顯現盜賊越多,才需要增加法令還喝止他們,但根本上應是降低人民慾望,而非增加法令條
文。
136
同註腳 18。「居善地」:水所處都是低下之地,這是水性的自然,但就人來說,寧願處在低下
的位置,這不一定是自然的,而是他們的德行使然。善於居低下之地,是謙卑的意思,是不爭之
德。地的意義不只是善居地,而是善於用地,它代表了基礎、根本、生養萬物等各種特性。本句
就水性來說,是善於處謙卑之地,就人的德性來說,是效法地的性能。「心善淵」:淵有兩義,一
指空,二指深,上善之人像水一樣,用「心」如「淵」,一面虛其心,減除慾望、執著、成見、
私心;一面又是虛而不屈,動而愈出,至善的生機,不斷從心中與湧出,像淵底的一溪流水,綿
綿不絕。「與善仁」:上善之人像水一樣,施不望報,與善仁是指善於為仁,也就是善於以仁愛之
德來對待萬物。「言善信」:以水為喻,說明心中純淨,心無成見,所以言語便能發揮它誠信的功
能。「正善治」:正有求正的意思,是水秤物平施的功能,即是所謂的「水平」,以作為度量萬物
的準繩;上善之人對於從事任何工作,都必盡其才能,以水為喻是因為水的善盡其能乃是本性使
然,完全的開放、徹底的貢獻,而無一點私心、一絲保留,這是至善的表現,是上善之德。「動
善時」:動指變化運動。上善之人的應物變化,一本於時。之所以取法乎水,有三個面向:一,
做是能屈能伸,完全順乎時;二,求道不捨晝夜,完全依時而行;三,從政或修身,可以仕則仕,
可以隱則隱,完全是進退不失其時。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