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5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205

《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

                   狗。」此處講述的是天的不講有為的仁德,它把萬物當作一般的生物一樣,任他


                   們自生自滅;聖人效法天地自然,也不自以為有人德於人民,他們也是將人民看

                   作一般生物一樣,任他們自生自滅,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不干涉不干擾人民,使他


                   們做自己能做的事。同為第五章:「……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多言有兩個意義,一是多話,多話就是過分強調自己的意見,所以必有窮

                          盡之時,也就是俗話說的不要把話說絕了;另一義則是多政令,為政不在


                          多言,也就是不要宣布太多政令,干擾人民的生活,且反而會沒有效果,

                          因為政令太多了,人民反而不知道要怎麼遵守,久而久之發行了太多,會

                          使人民無感。守中指的不是中規中矩,非儒家之道德實踐,也非佛家中道


                          之意,而是中空的意思,指身中的虛空,也就是心的虛空,守中不是固守

                          心中的無私無慮,而是藉由「虛」的作用使自己少私寡欲,清明在躬,以

                          達到助成天地萬物之大化。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

                   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

                                               135
                   令滋彰,盜賊多有。……」 此章呼應第三章的當使民無欲無知與第五章的多言



                   135
                      「以正治國……以無事取天下」指的是以正道治國,以奇術用兵,但以無事才能有天下,此處
                   的「取」並不是佔取的意思,而是指「有、擁有」的意思;以無事取天下也並不是說君王整日無
                   事,不務朝政就能享有天下的意思,而是指君主不多其政令,不繁其體制,否則事越多,民越不
                   安;「無事取天下」真正的用意是指無事於取天下,或者是無意於取天下,而是讓天下萬物皆能

                   順性發展。「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中的忌諱有正負兩義,正為正法體制,若過於苛細,或不
                   能因時變通,會成為呆版的條文,就會妨礙人民的生活,使他們無法安於耕種,負為君王慾望太

                   多,好憑己意胡亂設施,創立了許多禁忌;這些忌諱越多,人民越不能工作,也就越來越貧窮。
                   「民多利器國家滋昏」的利器為知識,君主本來強調知識是為了容易治理人民,但「知出乎爭」,

                   當人民有了知識後,若無德性相輔而去運用的話,知識就可能成為使他們保護自己、攻擊他人的
                   利器,等於知識就變成了一種權謀,人民知識越多,國家就越昏亂。「人多伎巧奇物滋起」伎巧

                   引申為才能,伎巧被誇大的後果就是物欲的膨脹,人類心靈的極度空虛,伎巧地誇大會引起人們
                   爭奪奇物之欲。「法令滋彰盜賊多有」與第三章的多言數窮相似,法令越細越嚴苛,君王未從根

                                                            18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