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8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218

第壹章  儒家的茶



                          在中華文化遠古時期,人們就已經學會關於茶的採摘與使用,因此在這漫

                   長的中華文化歷史長河中,有關茶的文化也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地變遷,在中國

                   幾千年的文化變遷中,基本上是由儒家、道家、佛家此三大家來占據著主流思想,


                   從表面上來看,儒家、道家、佛家在各有自己的理論觀點,那理所當然地對茶道

                   也有著不同的見解,這一段會簡述一下茶文化在儒家中是扮演著怎麼樣的一個角


                   色。



                                                     壹、中庸之道


                                                                        139
                          儒家從發源以來就一直崇尚著「中庸之道」 ,儒家從大和的哲學理念中
                                                     140
                   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和」 。中庸之道亦被視為是中華文化的智慧所在,

                   他反映著中華民族對平衡、和諧以及友好精神的認識及追求。

                          茶雖然對人體有提神醒腦之作用,但他的基本訴求也就是在中庸和諧特性


                   的中國文化培育澆灌而成的 , 因 而講究和諧已成為中國茶文化應有的內在特質。

                   儒家認為茶有助於溝通人際關係,使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在儒家五經之始《周

                        141
                   易》 中有提到和的概念,這個「和」就是指萬物皆由陰陽構成,陰陽協調(萬物

                   協調)才是宇宙大道,而唐朝的茶聖陸羽所著的《茶經》(世界上第一部有關茶的

                   專著)中也提到:



                          煮茶過程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並達到和諧的過程。

                                                             (陸羽,760,《茶經》,卷中-四之器。)





                   139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出處】:  《倫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140
                    即是恰到好處,指不同事物或對立事物的和諧統一。
                      中國漢族最古老文獻之一,被儒家稱為五經之始。
                   141
                                                            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