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3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293
結論
從《十字路口》到社會上出現鄭捷事件的探討中,能夠發現一個行動或行
為所造成的後果是一觸即發的。小說作為對現實的雛型與模仿讓我們看見一起殺
人事件的再現與發生,小說人物其實代表的是社會底下的大眾,而每一個人物都
代表一個生命以及生活型態的不同,不同年齡層和職業在社會上的狀態也並不一
樣,當事件走到最後(第七章)時,就像一塊塊拼圖一樣形成事件的整體樣貌。
雖然每個章節底下的人物到最後都成了悲劇底下的結果,但是也不該被冠
以標籤化的方式來看待他們,他們也都曾經是為家庭或為各自夢想打拼的個體,
而不是一個表面上所看見的受害者結果。主要小說人物共有七位,不同階段的年
齡人物都有各自在生活上的難關,像是第一、二章的父子關係,第二、四章的伴
侶關係,第三章的同志女大生和第五章的狼師,以及第六章的主管和第七章的隨
機殺人主角健敏。
在每個人物的互動與關係之間也影射在現實社會中的我們,我們或許也像
七個章節裡的人物都不知不覺的走在隨機殺人意外的事件上,亦或是可能變成健
敏這個角色也不一定。最終在意外的十字路口時人物之間的命運卻都不約而同的
在十字路口上結束生命。健敏成了殺人犯這樣的人物時,在前面幾章都沒有料想
到會是他,直到事件走到第七章他的回顧自述時才看見他在內心裡盤算的計畫,
而此計畫在前面幾章在與同儕的互動中也都有一些蛛絲馬跡,也使讀者預見他行
動前的跡象。
小說和讀者的視域結合後會看見事件就在日常的中發生,而行動的背後也
使我們思考是什麼原因讓殺人者成為殺人者,而在喊著正義的社會是如何看待殺
人者。從小說的描述讓讀者聯想到與鄭捷事件的幾乎相似性,也使筆者在看完小
說後再去對照鄭捷事件,達成了小說具有震撼時事的可能性,而這也是我看完這
本《十字路口》小說後想探討的動機。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