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1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291

第四章  談小說與鄭捷事件的相關性



                                                                                             202
                          「我覺得好像用遠離人世的眼光看著,所有事似乎都有兩面。」 事件無
                   論是透過小說文本還是媒體播報,兩者的相似性皆讓我們看見事件是由行動而起

                   的,其行動的背後或許也隱藏著情緒的推動,見到一個人物的出現,他面無表情


                   冰冷的展示在世人眼中,我們看見了他眼裡無神的黑洞,卻也想起他曾否不是目

                   前所見到的模樣。小說作為行動的模仿讓讀者看見存在的個體與共存在的日常之


                   間所形成的互動網絡是如何醒目的呈現在眾人眼前的,而這也是文本與單一事件

                   所發生的共鳴。

                          當我們看見主角成為一個犯罪者時,「「成為」某種意義的現象是主體以暴


                   力的方式,滿足一種對海市蜃樓般不在場整體的追尋。因為,「成為」表面上意

                   味著新意義的建構,但同時也意味著必須壓抑、遺忘、消除、同化許多無法成為


                   「成為」的「非成為」,一種有限經濟,整體霸權對其他可能意義存在的排除過

                          203
                   程。」 化身為鄭捷的健敏選擇在人潮流動的十字路口上(捷運車廂裡)展開平常
                   在意識上反覆計畫好的無差別殺人手法,在成為被記得的人之前就應該試圖接近


                   一種激進的言說,儘管不被世人接受,但為了不要遺忘想成為的自己,那就是探

                   討自身生命的意義,也是成為那個理想的我的時候才有被看見的可能。存在的個

                   體都逃不過日常的時間性,為了找到生命的意義,鄭捷從死亡與活著當中做出一


                   個瘋狂的身影,那就是以了結他人的生命來成全自身的死亡,並用行動去訴說「成

                   為」應當是自我實踐想成為的樣子。在這樣的過程當中,同時他代表著那些許多

                   無法像他已經成為他這樣的成為,達到「我的存在意義來自我對其具有”關切”


                               204
                   的行為。」 因此,我們看見了「成為」的兩個視角。

                   202   賴俊雄(2005)。晚期解構主義,台北市:楊智,頁 47
                   203   賴俊雄(2005)。晚期解構主義,台北市:楊智,頁 30

                   204   德爾默・莫蘭著,李幼蒸譯(2017)。〈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現象學:一部歷史的和批

                                                            24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