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2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372

摘  要








                   在一例一休上路後,原本大眾與政府認為的「可以兌現對人民的承諾


                   後」,本來是想要替人民著想,卻事與願違,想不到新上路的一例一



                   休不僅勞方苦命連連,連雇主的資方也苦不堪言,都呼籲要政府盡快



                   修法。若以勞方角度設想,當然是希望能夠休假越多越好,若以資方


                   角度設想,則是想要降低成本越多越好,但是要如何達到平衡,就要


                   考驗政府的政策與能力了。在台灣,要談勞基法,就要回溯到民國 18



                   年的工廠法,也就是勞基法的前身,那是工廠法漏洞許多,並且皆是



                   以資方角度為設想,一直到民國 73 年,政府才擬定了勞基法的初稿,


                   但是這樣的勞基法也還不完整,也有許多不明確或是漏洞,一直到了


                   現在的勞基法,也還是存在著許多漏洞或是立法不明確的地方。



                   筆者將以邊沁(Bentham)效益論來探討一例一休與勞基法,主要是想



                   探討在效益論之下如何看這兩者,並以客運與工廠案例來探討。效益


                   原則是以總體幸福的最大化,也就是所有的快樂去扣除掉所有的痛苦,


                   若這個結果為正的,那這個結果就是符合效益原則,若是答案出來是



                   負的,那結果,反之。若以康德來討論甚至改善一例一休的狀況,筆



                   者認為會無疾而終,以康德義務來當出發及切入點,那會變得無法執


                   行,因為無法要求到人人都是出於義務而有所付出,若是如此,便無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