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43

第一章  民間宗教祭拜祖先的起源



                          自古以來,人類就有靈魂不滅的觀念,他們相信人死後,靈魂仍舊存在於

                   另一個世界。英國社會學家 Herbert Spencer 的鬼魂學說主張:鬼魂的信仰與祭祀

                   是人類最原始的宗教形式。中國大約從有文字紀錄的殷商時代開始,直到周朝,


                   因有封建制度的影響,即有「天庭」的觀念交代死人的去處。到了春秋時代,靈

                   魂觀念演變為由魂、魄兩個元素匯合而成的「二元靈魂觀」。禮記「郊特牲篇」

                                                                                               9
                   中有:「魂氣歸於天,形魄降於地」之說,即人死後魂升天,而魄入地。

                          中國久長的歷史演變,加上幅員廣大,對人死後鬼魂存在的觀念相當複雜。

                   本來「鬼」是「歸」的意思,並不含有恐怖的概念,說文解字:「人所歸為鬼」


                   便是此一概念之說明。現在民間並沒有這樣理論化的「鬼」概念,人們只知人死

                   後為鬼,並且鬼是一種可怕的東西,以致人人談鬼色變。通常民間信仰把鬼魂分


                   為兩類:善鬼與惡鬼。善鬼是有子孫祭祀與照料的祖靈,能庇蔭子孫與繁榮家世,

                                                     10
                   這就成為祖先崇拜的重要依據。 殷商時代的文化即以「尚鬼」為重要特徵,他
                   們相信死去的先人可以授福或降禍予子孫;其後儒家的思想,以祖先的祭祀為孝


                   道的具體表現,鞏固了祖先崇拜的道德基礎;而以家庭和宗族為基本群體的中國

                                                                                 11
                   社會結構,更與祖先崇拜互為表裡,結成堅不可破的傳統。
                          台灣民間信仰之祭拜祖先,是來自於漢民族的思想。漢民族的思想主要是


                   由儒、道、佛三者混合而成,把生、死看為同樣的重要。存在陽間的一切,如社

                   會上所有的機構和制度、文化和道德,甚至私人的思想,同樣存在於陰間。離開

                   肉體的靈魂,雖然來到陰間,卻和陽間的生活一樣。所以為人子孫的人,都要燒


                   一些用紙做成的房子,俗稱為「靈厝」,和當錢幣用的銀紙、庫錢,還要拿食物


                   9   廖昆田,《魅力—中國民間信仰探源》(台北:宇宙光,1991), 46-48。
                   10   董芳苑,《台灣民間宗教信仰》(台北:長青文化,1984), 231-232。

                   11   呂理政,《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台北:稻香,2000), 129-130。

                                                            2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