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45

第二章  民間宗教祭拜祖先的儀式


                                            第一節  祖先牌位的形成與類型


                          原始崇拜以自然物本身為神,如日月、山川、木石之類。人死後已失去軀


                   殼,則以盛著骨骸毛髮的陶罐為祖神。為了象其形貌,這種作為神主的陶罐又或

                   塑成人形,即成為偶像。也有的偶像用木頭雕刻,叫做木偶。發明文字之後,人

                   們自然地改用書寫了死者代號的木牌作為神主。為了祭祀時神主能夠直立,木牌


                   下端加上較寬的底座,這就成了民間信仰所稱的「神主牌」。在卜辭中,神主都

                   稱為「示」,字形通常寫作「T」,是簡化了神主形象。周朝以後,神主都稱為「主」,


                   「主」有豎立的意思,「示」有陳置的意思。由此可知「示」或「主」的本意就

                                                  14
                   是:豎立著陳置的代神木牌。
                          台灣民間宗教受到道教的影響,道教相信人有「三魂七魄」,據說人一斷


                   氣,一條魂下陰間,一條魂去轉世投胎,一條魂留在家中的「神主牌」裡,受親

                                                                                    15
                   人供奉。而七魄則留在屍體中,隨著屍體的腐化,慢慢消散。

                          台灣由於年代和政體的變遷,使得祖先牌位的形式也有所改變,目前現存

                                    16
                   的形式有三種:
                             一、傳統式的神主牌:屬於單一的祖先牌位,若過去其祖先在社會上擁


                                 有高官顯位,則其神主牌會雕刻花景於四周作為修飾。

                             二、神龕式的公媽牌:這是日據時代推行的小型神龕,正面有兩扇門可

                                 向左右打開,表面寫「皇民 X 姓公媽之神主」,後面有小木片可書


                                 寫祖先的名諱、生辰、忌日。

                             三、混合式的公媽牌:本式是用一塊大木板,表面書寫歷代祖先之名諱,



                   14   詹鄞鑫,《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江蘇:古籍,1992), 196-197。
                   15   王瑞珍,《第三隻眼看祭祖》,同上,31。

                   16   陳清水,《基督教對當前台灣祖先崇拜之探討》(台北:橄欖,1985), 18-20。

                                                            4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