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3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433
我們總是從我們認為錯誤的判斷中,從我們已經不信的學說中引出結論,
─由於我們的感情。(尼采,2007,第三卷,第 89 頁)
由此可看出,尼采提出了一更後設的解答,早已在心中作出決定的真正幕
後黑手,是我們的感情。因此筆者更認為,理性運作的目的、方向等,其實早已
在「非理性」的欲望與衝動的無意識領域被決定、支配了,而理性運作的內涵也
早已是不純的,是經過混雜的,筆者認為根本沒有所謂「純粹的理性反思」,所
有的反思活動其目標早已被非理性決定,其中立性也無法設想。
若我們追問,為何人們認為透過理性反思得到的倫理道德向度中的規範性
命題能真正指引人的行為?這一偏失起自於何時?筆者認為在尼采對於傳統知
識論的批判中能看出端倪,尼采指出,從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開始,人們就產
生一種謬誤的信念:人們以為自己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如何發生的。此信念之中有
一個預設,就是「正確的知識必然產生正確的行為」(周國平,2016,273 頁),
因此導致蘇格拉底說出那美麗卻致命的命題:「知識即美德」,在這個時代,人們
對於非理性領域的認識可以說是零,理性的反思活動自然被當成是最後設也是最
客觀中立的思考方式,而隨之推導出的命題之規範性也跟著被建立起來,才使得
人們把行為的產生歸結到理性運作的反思與認知能力上,但事實上,知識的把握
與人的行為之間其實並無必然關聯,其中的橋樑打從一開始就未曾連結過(周國
平,2016,273),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寫道:
思想是一回事,行為是另一回事,行為的印象又是另一回事。因果之輪並
不在它們之間轉動。(尼采,2014,第四卷,45-46 頁)
尼采為人們揭開非理性領域的神秘面紗,得到的正是這令人失望的事實:
人的行為與認知無關,人行為真正的導因應追溯到人的情感、衝動和潛伏的非理
性領域,由於我們錯把知識的追求與道德倫理向度連結起來,才造成之後一連串
對於追求道德價值的偏失,到了啟蒙時代,理性地位攀登至頂,由此,才產生了
規範倫理學。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