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9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429

第一結論  規範倫理的真正源起:自欺(Bad faith)



                          人因為意識到自由所可能產生的各種結果,因而對這種不確定性與隨之而

                   來的責任感到焦慮。焦慮,是人面對自由時會產生的情緒,齊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在《憂懼的概念  The Concept of Dread》中對於人面對


                   自由時的考察,「焦慮」是其結果,且這焦慮是身為人特有的情緒,他寫道:



                          我必須指出焦慮完全與恐懼或類似指向某一實在的東西的概念不同,而焦

                          慮就是自由作為一種可能性的體現。因此,焦慮不會在野獸身上找到,只

                          因為野獸天生不具有精神的特徵。(齊克果,1969,37-40 頁)



                          由此看出,焦慮是人面對自由與責任時會產生的情緒,且只能在人的身上


                   被發現,是人的存有學結構中的其中一項事實性。根據海德格對於人的存有的考

                   察,焦慮成為人的存有開顯的一種可能性,它成為一種契機,使人能正視自己的

                   存在並自行賦予其意義(陳榮華,2003,168-171 頁),但因人的存有本身就是一種


                   可能性,所以當人面臨焦慮的質問時,可以選擇正視焦慮,並藉此開顯其在世存

                   有的結構,也可以選擇逃進蠅營狗苟的凡俗喧囂中,並將大眾的意見當作自己的

                   意見,任憑自己被眾人的聲浪淹沒,使自身的個體獨特性消失在整體普遍性之中。


                   而在道德倫理向度中,這種人特有的情緒特徵更為明顯,當絕對自由的人在面對

                   道德情境時,我們因為意識到未來多變的可能性,意識到自己的選擇可能造成的


                   多種後果,因而產生了強烈的焦慮感,在沙特看來,人要化解這種焦慮的方法,

                   其中一種方式就是欺騙自己不是「自由的」,說服自己是因為各種外在因素而「被


                   迫」做出決定,或是未經反思就將某一種教條式的標準或價值觀當作是正確無誤

                   的,甚至賦予其神聖權威,這在沙特看來都是一種「壞的信念」,此狀態與海德

                   格所描述的「此有」遁入凡俗的非本真狀態雷同,沙特更進一步主張人在大多數


                   的時間,  都是在自欺中,逃避焦慮(沙特,2012,627 頁),在這之中包括將人的

                                                            14
   424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433   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