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0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430

存在從「對自存有」貶低至「即自存有」。人將自己「對自存有」的存在貶低至

                   「即自存有」的過程可以從政治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1906-1975)考


                   察納粹黨員艾希曼受審時清楚看見,漢娜鄂蘭指出其中一項重要的發現,就是大

                   多數的納粹黨員都完全接受上頭來的命令,從不對於命令加以反思,間接導致


                   600 萬猶太人被屠殺的歷史悲劇,在這之中,我們可以發現,納粹黨員當時的情

                   形就是將自己作為「對自存有」的存在可能性完全拋棄,自願並主動的放棄自身

                   思考能力,按照漢娜鄂蘭的說法,當納粹黨員完全認定「黨」就是一切行動、判


                   斷甚至道德、對錯的指標,並對其發出的命令不加思索的完全服從時,他們已經

                   放棄了「當人」的資格,由此,從對自存有的人,到自願沉淪為即自存有的「物」

                   的過程清晰可見。


                          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承認,規範倫理的方法論正在做一樣的事情,規範倫

                   理學提供人一套解釋性、本質綁定的解釋,正是在為人們提供一個道德抉擇的避

                   難所,在這之中人從「對自存有」的創造性存在被貶低至全然死寂的「即自存有」,


                   為了是要弭平人面對道德情境時所產生的焦慮,人是以被動的方式行使規範倫理

                   學的理論,想藉此取消「人是自由的」這一事實。焦慮是人面對自由時會有的情


                   緒,而要想擺脫這種焦慮,人只能將自己的自由跟著犧牲,所以只好欺騙自己做

                   出抉擇的是規範倫理學中的論述而非自己,此時,人不再具有超越性和創造性,

                   取而代之的是對先天性解釋的一種服從,如同一顆蘋果受地心引力的影響而掉到


                   地面上一樣。

                          人在面對道德兩難時,全稱式的規範倫理學描述間接促使了人逃避自由的


                   傾向,當規範倫理學為人的行為提出應然命令或是動機描述時,身處道德兩難的

                   行為主體將會不自覺的將「人」的內涵全然抽象化,以迎合規範倫理學中對人的

                   描述,並否定自身的自由,將其完全納入規範倫理學中的描述,這時對行為主體


                   來說,不是他自己在做道德抉擇,而是規範倫理學中的描述與理論在為他做決定,

                   但諷刺的是,這種自由的逃避卻無濟於事,因為即使人想矇眼不看自身的自由而

                   逃進規範倫理的論述中,這種企圖仍然是出於自由,也就是說,人正在運用自己

                                                            15
   425   426   427   428   429   430   431   432   433   434   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