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2 - 107學年度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畢業專題發表會「向。哲光」
P. 482
有一定的判決,K 的罪名究竟如何,仍然無法證實。整個審判過程好像一種荒謬
的神話,一切發生的事情都異於尋常,他處在一個看不見外面的世界,而他的一
切行動也好像被監視著,似乎時時都有人在注意著 K。
《審判》寫西方現代國家機器的殘酷和腐朽,以及普通人生存之中無處逃
避的荒誕與恐懼,展示的是一個夢魘般的世界。 267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大陸動盪不安的社會背景,以及卡夫卡出身在德國
統治下的布拉格的身世加以考察,可以發現卡夫卡作品對社會批判的重大意義。
審判過程沒有經過任何公開程序就判決,是一種很荒謬、離奇的行為,法律不能
保護平民百姓,失去了原本的莊嚴和公平的特性,是建立在私人關係上的法律,
造成社會的動盪不安,而這正是卡夫卡所要提出控訴的重點。
在《審判》裡卡夫卡所描寫的是官僚制度的腐化、平民百姓被上級壓迫等
不合理行為,所揭露的是他所處世界的醜陋。百姓一直被官僚制度所限制,只能
聽命於事,無法改變,長期被官僚制度所控制,而這也導致百姓的壓力越來越大,
被迫做不想做的事,生活在極大壓力的社會中。
《審判》的寫作年代是 1914 年八月起到年底,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
寫作背景主要是因為當時戰爭爆發、和未婚妻費麗絲吵架而解除婚約、也
離開父親獨自在外面生活,這些外在與內在狀況的情勢變化不免投射到這
部作品中。 268
一位有名學者斯丁‧沃倫說「卡夫卡的小說可以看作是為官僚制度描繪的
269
滑稽諷刺畫」 。另一位學者喬治·斯坦納說「《審判》的故事核心描繪了
267 (2016/10/31,文化)。取自 https://kknews.cc/culture/mgg49mg.html
268 李魁賢譯(1993,審判,桂冠出版社,xi)
269 洪濤(2017 年第一期,復旦學報)。取自 http://www.sirpa.fudan.edu.cn/wpcontent/uploads/2018/04/
f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