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8 - 猪场生产管理手册
P. 148
(2)发热原因不明,除病情危急外,不要轻易使用抗菌药。因使用后病原微生
物不易被检出,并使临床表现不典型,难以正确诊断而延误及时治疗。
(3)尽量避免皮肤、黏膜等局部应用。因有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并易导致耐药
菌产生。但新霉素、杆菌肽、磺胺米隆等少数药物除外。
4.强调综合性治疗措施,充分认识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性。当细菌感染伴发免疫
力降低时,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尽可能避免应用对免疫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如大剂
量甲砜霉素、四环素和复方磺胺等,一般感染不必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②使用抗
生素要及时、足量,尽可能选用杀菌性抗生素;③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畜体全身状
况。必要时采取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及使用免疫
增强剂或免疫调节剂等措施。
(四)联合用药
多数细菌性感染只需用一种抗菌药物治疗,联合用药仅适用于少数情况,且一
般二联即可,三联、四联并无必要。联合应用抗微生物药要有明确的指征。一般用
于以下情况:
1.单一抗微生物药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如败血症等)或数种细菌的混合感染(如
肠穿孔所致的腹膜炎及烧伤或复杂创伤感染等)。对后者可先用一种广谱抗生素,无
效时再联合使用。
2.较长期用药,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时。
3.毒性较大药物。联合用药可使剂量减少,毒性降低。如两性霉素 B、多黏菌素
类与四环素联合,可减少前者用量,从而减轻了不良反应。
4.病因不明的严重感染或败血症。应分析病情和感染途径,推测病原菌种类,然
后考虑有效的联合应用。如皮肤、口腔或呼吸道感染以金黄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可
能性较大;尿路和肠道感染多为大肠杆菌或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对不能确定病原时,
则按一般感染的联合用药处理(青霉素+链霉素)。并同时采取病料,经培养和药敏
试验,取得结果后再做调整。
根据抗菌作用特点,可将抗微生物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繁殖期杀菌剂,如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剂或慢效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
多肽类等;第三类为快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
类等;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如磺胺药。第一类和第二类合用常获得协同作用,是
由于细胞壁的完整性被破坏后,第二类药物易于进入细胞所致。第三类与第一类使
用,由于第三类迅速阻断细菌的蛋白质合成,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可导致第一类
抗菌活性减弱。笫三类与第二类合用可获得累加或协同作用。第三类和第四类合用
常可获得累加作用。第四类对第一类的抗菌活性无重要影响,合用后有时可产生累
加作用。
应当指出,各种联合所产生的作用,可因不同菌株而异,药物剂量和给药顺序
也会影响测定结果。而且这种特定条件下所进行的各项实验与临床的实际情况也有
区别。临床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时,其个别剂量一般较大,即使第一类与第三类使用,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