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 - 鏡報2018年4月號
P. 45

心,毋庸置疑,是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而體系則是                          實行有效的「混業監管」,更難以實行統一監管不
        一個更為複雜的概念,簡要的理解就可以視為黨是                          利於對市場風險檢測,處置風險時難以拿出有效正
        「領導一切的」。                                        確措施。對此,中國金融乃至宏觀經濟的治理體
                                                        系,是否需要一次全面的機構改革?
        瞄準第五個現代化 習近平「大改革」框架初現                               其三,「黨政不分」的問題仍然很嚴重。儘管
            這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被定位為一場「國家                        從改革開放之後,中共的歷任領導者們就一直在努
        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刻變革」。這次機                          力釐清二者之間關係,但迄今為止黨政不分的問題
        構調整,只是剛剛拉開了序幕。專家預期,隨着後                          仍然存在。這導致引發一些不必要的思想混亂,因
        續更多機構調整的推進,中國治理體制尤其是官僚                          此中共通過修改黨章、憲法,確立「黨領導一切」
        架構將如同幾年前的黨改和軍改一樣,打亂重塑,                          的政治定調,並作為機構改革的指導思想,一切都
        中國或可藉此重整盡快掃清幾十年體制機制積弊,                          在情理之中,核心目的就在於統一黨內思想,構建
        讓陳舊的官僚機器重換新顏,逐步地開啟政治現代                          「團結一致向前看」政治氛圍,確保機構改革的平
        化的步伐。                                           穩順利推進。
            劉鶴就此輪機構改革撰文闡釋改革的特點,其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在40年的歷史
        中改革設計的「科學性」被格外強調。什麼是科學                          中,中國政府機構和體系,伴隨着整個國家宏觀層
        性呢?就是要符合實際需要,符合客觀規律。這被                          面的改革,自身也在不斷進行變革。如何讓這個國
        視為改革成敗的「關鍵」。中國建國以來的政治機                          家的治理體系更加匹配社會開放和國家發展的進
        構經過草創和改善,但與現實發展並不相稱,機構                          度,是中國歷任執政者不斷思考、踐行的一個宏
        設置重疊、混亂,比如一類事需要多個部門分管,                          大歷史命題。今天,習近平正在向歷史,交出他的
        政出多門,相互掣肘,造成權責不明、推諉扯皮。                          「答卷」。
        這就需要合併重複部門,由一家進行統籌。                                 從歷史上來看,過去40年中國的改革開放歷
            此 輪 黨 政 機 構 改 革 , 有 着現 實因 素 的 「 倒           程,離不開體制驅動。這次中共進行黨和國家機構
        逼」,據專家分析主要有以下問題:                                改革之後,或許可以做一個初步的定論,中國的改
            其一、無論是中共黨務系統還是國務院系統,                        革開放再度進入了「體制驅動」的時代。過去40年
        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政府,冗官冗員的情況依然嚴                          的中國改革開放史,也是一部中國體制改革史,中
        重。「冗官冗員」的現象表明,中國治理體系需要                          國政府一直試圖讓國家治理體系匹配國家發展。整
        一場徹底的「刮骨療毒」,「精兵簡政」,證明了                          體而言,政府部委系統不斷適應新時代形勢環境的
        一場全面、系統性機構改革的必要性。                               變化,漸趨精簡和高效。
            其二、中共和政府治理體系已經無法適應社會                            專家指出,此輪機構改革,在宏觀上,是因
        發展。以金融行業監管為例,從2015年夏季中國                         應現代國家治理中黨和國家的關係建構以及權力運
        A股市場股災開始,中國整個金融市場動盪不斷,                          行監督的需要,很明顯是本着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
        甚至出現了一些橫跨銀行,保險,證券領域的龐大                          這條主線,是對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制度呼應」,
        金融集團,即使在十年前,這在中國也是無法想像                          是對5年前「第五個現代化」政治承諾的兌現,更
        的情況,更遑論會出現預警式的混業監管機構。在                          是進入「習時代」後,中國改革與發展的「運行保
        今天,作為中國金融監管和治理體系中的「一行三                          障」。如果說十八大後5年,習近平一直在推進的是
        會」(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                          「黨改(反腐)」和「軍改」,此次可看作「政治
        以及財政部,發改委等機構,因為種種原因,無法                          框架改革」的序曲。 鏡


                                                                                   2018年4月 鏡報月刊  35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