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 - 《优化探究》高考专题复习-语文
P. 7

高考专题复习语文

       ⑤ 进入明代后, 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 经济等社会原因, 也有天                                四、 逆向阅读意识:
   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 首先, 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                                        从 试 题 到 文 本, 利 用 试
                                                                               题中的 选 项 理 解 文 本, 准 确
   极限, 除非加上凹凸镜片, 精度不会提高, 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
                                                                               定位 试 题 选 项 在 文 本 中 的
   的.其次, 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 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
                                                                               位置.
   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 与此相反, 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对中国明
   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 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 明典题知考向]
   1. ( 信息筛选题) 下列对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 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答案:
                                                                                    
     A. 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 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 我们很容易从现
                                                                               设误方式:
        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                                                          
     B. 在文字产生以前, 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 人们就已经能够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                                  判断理由:
                                                                                        
        的行踪来判断季节, 这种情况被叫作物候授时.

     C. 上古时期的人们根据日出日落的方位与初昏时南方子午线的位置, 确定了仲春和                                   

        仲秋, 这种观象授时比物候授时更加精确.                                                   
     D. 对于天文规律的更多了解, 尤其是回归年长度的掌握, 推动了古代历法的产生, 标
                                                                               
        志着此时的古代天文学已经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了.

   
   2. ( 论证方法题)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答案:
     A. 文章第 ① 段从总说的角度提出观点“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 它的渊源可以                                     
                                                                               设误方式:
        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
                                                                                        
     B. 第 ② 段说明了我国先民在掌握回归年长度后制定的夏历和春秋时期先后流行过                                   判断理由:
                                                                                        
        的黄帝、 颛顼、 夏、 商、 周、 鲁历法的情况.

     C. 第 ③ 段说明了从西汉到五代时期我国历法的发展情况.唐代实行的大衍历, 显示                                 
        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
                                                                               
     D. 从整体看, 文章 ① 至 ⑤ 段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了我国古代历法的发展演变情况, 第

        ⑤ 段重在分析明朝后中国天文学停滞的原因.                                                  

   
   3. ( 概括分析题) 根据原文的内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答案:
     A. 史料记载表明, 我国夏商时期已有历法, 但是今人尚未完全弄懂这些史料的含意,                                      
                                                                               设误方式:
       所以夏商时期历法的具体内容还正在研究之中.
                                                                                        
     B. 比起天体测量精度来, 古代帝王更关注奇异天象, 因为他们认为上天是有意志的, 判断理由:
                                                                                        
       从天象观测能够得知上天预示的祸福, 这样就可以趋吉避凶.

     C. 在明代, 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 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                                  
       产生于欧洲, 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D. 中国古代天文学擅长代数计算, 未能从几何结构进行研究, 因此在解决天体位置

                                                                               
       与推算值两者弥合问题上, 只注意表象, 不能深入探讨.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六大命题手段
                删除句子中的部分词语而改变句意, 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 状语, 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
    ① 删( 删减)
                变, 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 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② 添( 添加) 添加定语或状语或某个中心词或其他内容, 造成偷换概念或对原文内容的曲解等现象.
    ③ 调( 调换) 调换词序、 语序, 造成逻辑错误, 从而改变句意, 会造成因果倒置、 主客倒置、 混淆条件等现象.
                改变说法, 或换成别的词语取代, 造成似是而非, 曲解文意; 改变肯定与否定、 现象与本质, 等等, 造成
    ④ 改( 改变)
                部分涵盖全体、 整体替代局部、 现实取代猜测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 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 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
    ⑤ 漏( 遗漏)
                项有很大的迷惑性, 须多加留意.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 句子) 杂糅或胡拼乱凑、 东拉西扯、 望文生义、 无中生有、 随意组合信息
    ⑥ 凑( 拼凑)
                来干扰判断.

                                                —   2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