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优化探究》高考专题复习-语文
P. 10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三、 比对依据或结论———看推理是否成立
[ 典例 3 ] ( 2017 全国卷 Ⅰ , T3-B ) 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 那么
比对依据或结论两注意
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 答题流程] 1. 比对选项句和原文中陈
① 因题读文———找文本关键语段. 述对 象、 被 陈 述 对 象 的
原文信息: 选段1 : 从空间维度来看, 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 位置.
题, 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 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 注意选项是否将原文中句
内公平问题. 子的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
选段2 : 从时间维度来看, 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 因而存在代 象倒置, 造成结论与依据
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互换.
② 比对依据或结论, 与原文相比: 2. 比对选项中的结果或结
论是否有依据.
判断依据为:
①选项中的结论在原文中
能找到, 但是选项所说的
[ 对点训练] 依据在原文中却找不到.
3. 用比对依据或结论法判断下列选项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② 选项中的依据在原文
选项: 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反映出, 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 中 能 找 到, 但 是 无 法 得
精神超越的层面, 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 出选项结论.
原文信息: 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 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 渐渐 ③选项中的结论是多种
退居次要地位, 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 精神上的自由和 依据推断出来的, 但是选
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 永生) 所取代 项只是其中一种依据.
④ 选项中的依据可造成
答:
多 种 结 果, 但 是 选 项 中
的结论却只是一个.
突破点二 两遍阅读, 保证论证分析正确
[ 典例 4 ] ( 2017 全国卷 Ⅰ , T2 )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三大论证方法
A. 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 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1. 因果分析法
B. 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 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因果分析法是议论文最
C. 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 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常用的方法, 最能体现作
D. 对于气候正义, 文章先交代背景, 接着逐层分析, 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者思维的深刻性.
[ 答题流程]
2. 列举分析法
第 1 步: 泛读.筛选出对应信息并在原文中标注出来.( 见 P3 文本示例) 为 了 避 免 重 复 雷 同、 详
第 2 步: 精读.逐一把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对, 不一致的即可判定错误. 略 不 当, 一 般 采 用 列 举
选项 对应原文 比对排除 分析法.
3. 对比分析法
P3第②段“ 从空间维度来看” 和第
A 项 见 P3第② 、 ③段圈点理由
③段“ 从时间维度来看” 这 种 方 法, 既 可 用 于 段
B项 P3第②段“ 比如说奢侈排放.” 见 P3第②段圈点理由 落 内 部, 也 可 用 于 段 落
C项 P3第③段全段 见 P3第③段圈点理由 之间.
D 项 P3第①~④段 见 P3①~④段圈点理由
[ 规范作答] [ A ][ B ][ C ][ D ] ( 须用2B铅笔填涂)
考场阅读“ 五记住”
① 记住留意分散信息.有的选项信息涉及文章中不同的地方, 甚至彼此间相距甚远, 故要找全信息.
② 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对错.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
③ 记住题干中有“ 根据”“ 证据”“ 原因” 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一般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④ 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项.
⑤ 记住要相信文章中的观点.哪怕文中的观点与我们的常识矛盾, 也要相信文中的观点, 而不要以我们的常识来判
断, 因为高考考查的是我们对文章的阅读能力而非我们个人的常识经验.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