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 - 《优化探究》高考专题复习-语文
P. 15
高考专题复习语文
文本示例 圈点理由
⑦ “ 一 伙 人, 都 顺 门 板
“ 快, 关门!” 他喊, 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 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滑到地上, 瘫成一堆稀泥.”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 都顺门板滑到地上, 瘫成一堆稀泥. ⑦
可见队员疲惫至极.
谁也不作声, 谁也不想动, 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 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
灰扑扑的东西.
⑧ “ 西瓜! 从皮口袋里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 穿着毡袍, 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
滚出来, 竟是大西瓜!” 表现
听不懂, 所以不多说, 便动手解皮口袋.
了队员的惊喜与感动.
西瓜! 从皮口袋里滚出来, 竟是大西瓜! ⑧绿生生, 油津津, 像是刚从藤上摘下, 有一
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⑨ 小说在悬念中结尾,
戈壁滩有好西瓜, 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 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 当一口水都
突破读者的期待, 引人思考.
成了奢侈品的时候, 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 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 馋人极了!
二、归纳概括明主旨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 但谁也说不出味来, 谁都不知道, 那几块西瓜是
小 说 突 出 了 “ 帮 助 别
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人, 也就 是 帮 助 自 己” 这 一
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 奇迹般的来到这里, 最终也没弄清, 因为谁也听不
主旨, 奏响了各族人民支持
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 永久地留在记忆中. ⑨
祖国科研工作这一主旋律.
[ 典例]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 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 高考小说的特点
身感受, 烘托并渲染了“ 天嚣” 的恐怖气氛. 高考小说通常是小小说
B. 被困队员深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 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 或微型小说, 其选材特点为:
奇迹般的出现, 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1. 材料以小见大
C.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 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 当心被风 小 小 说 篇 幅 短 小, 情 节 简
卷出去”, 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单.但 篇 幅 虽 小, 它 有 较
D. 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 不仅令人感动, 还揭示出一个朴 多 的 丰 富 意 蕴, 它 反 映 的
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 帮助别人, 也是帮助自己. 内容和意义并不小.
2. 情节有吸引力
[ 思维流程]
情节是小小说吸引读者的
第1步 第2步 第3步
选项 关 键, 小 小 说 的 情 节 一 般
浏览选项, 标注敏感点 回归原文, 找全对应点 看准设误点, 逐项排除
发 展 比 较 快, 整 个 情 节 曲
“ 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 表
与 文 中 ① ② 处 画 波 折 新 奇, 常 常 突 破 思 维 定
A 项 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 考查的是表现手法
浪线的文字对应. 式, 给读者以惊异感.
受”“ 烘托并渲染气氛”. 3. 主题新、 深、 辣
“ 深陷绝境”“ 开门救助敲门人” 与文中第 ⑦⑧ 处画波 所谓“ 新”, 就是具有敏锐的
B 项 考查的是文章语意
“ 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浪线的文字对应. 观察力, 及时发现生活中的
“ 运用细节表现人物”“ 体现了 与文中第 ⑥ 处画线文 新事物、 新问题, 有强烈 的
C项 考查的是小说情感
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字的描写对应. 时代感.所谓“ 深”, 就是作
“ 素不相识”“ 令人感动”“ 帮助 与文中第 ⑧⑨ 处画线 考查的是小说形象.经过 品具有深度, 启迪思想、 引
D 项
别人, 也是帮助自己”. 文字的描写对应. 比对, 即可得出本题答案 人回味.所谓“ 辣”, 包括以
情动人, 震撼人心; 尖刻 辛
[ 规范作答] [ A ][ B ][ C ][ D ] ( 须用 2B 铅笔填涂)
辣, 一针见血.
综合性选择题的三个解题技巧
1. “ 两看” 明确设题方向.一看考查方向, 是对人物、 情节、 环境三要素的考查, 还是对小说手法、 技巧、 语言、 主题的
考查; 二看表述方式, 选项的一般设置是“ 概括判断 + 举例分析 + 效果阐述”, 先对这三部分逐一判断, 再看三者是
否存在合理且必然的对应关系.
2. “ 两点” 找准答题依据.选项的设置, 不外乎局部问题的分析和全文问题的鉴赏两个要点.因此, 局部问题, 找到
对应的内容, 立足全文分析; 全文问题, 紧扣主题, 整体观照.
3. “ 一比对” 选项比对, 确定答案.比对是解答选择题常用的方法, 选项的比对要紧扣文本内容, 找出与情节、 人物、
语言、 环境、 主题相关的内容, 注意理解是否正确, 用词是否得当, 关系是否合理, 程度是否适中, 添加是否有据.
0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