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6 - 黑龙江粮食
P. 76
水稻考古 / Rice Archaeological
和稻谷一起出土的还有大量的原始 领建立了渤海国,以上京龙泉府为 品。
农具,主要是骨稆,说明河姆渡原 都(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与 《渤海史稿》一书还对渤海国
始稻作农业已进入“稆耕阶段”,这不 唐朝交往,学习唐朝封建文化,典 “农业生产的发展”作了较详细的叙
仅在国内尚属首次,就是在世界考 章制度仿照唐制,并向唐朝纳贡, 述:“渤海时代在忽汗流域(即今牡
古挖掘中,也十分罕见,当时在国 唐朝册封其为渤海郡王,此后又经 丹江流域)还出现了荏(白苏)的
际上引起了轰动。这充分证明,早 辽、金、元、一直延至近代的满、 种植,但最重要的品种则是水稻的
在7000年前,长江下游的劳动人民 蒙、汉、朝鲜诸民族,长期以来共 出现,代表着渤海国农业的进步。”
就已经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 同创造了黑龙江地区农业发展的历 又说:“渤海建国后,牛耕逐渐得到
术,并把稻米作为主要食粮。最早 史。 了普及应用……中京、上京及东京
的水稻种植生产,从杭州湾和长江 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黑龙 地区周围的大片农田,尤其是其中
三角洲近海一侧开始,逐步扩大到 江的稻作起源于渤海国时期,公元 的水田,必须依赖畜力耕作,水利
长江中游、江淮平原、长江上游和 八世纪的唐朝中期以至唐代末期, 灌溉工程的兴修和耕作技术的提高
黄河中下游,可以说,长江下游及 以今黑龙江省宁安为部建立的渤海 表明渤海当时已出现了水稻栽培。
其附近地区是我国也是世界栽培水 国与唐朝交好,往来频繁,渤海国 而且渤海人也成功地将水稻引种到
稻的起源中心。 上京龙泉府,史称忽汗城,即今宁 北纬43度一带及其以北地区,不能
黑龙江地区作为中国重要农业 安县渤海镇,由唐朝不断输入中原 不说是奇迹。”近几年宁安县水利局
产区之一,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所 文化,保持密切的政治、经济联 又进行了实际勘察,发现在今宁安
创造的农业历史,就是整个中华民 系,促进和发展了当时的农业生 县渤海镇附近的牛场村有古灌水渠
族农业发展历史的组成部分。而其 产。《新唐书 •渤海传》有“俗有贵 遗迹,进一步证实古时这里曾种植
中的稻作生产历史,则是黑龙江地 者……卢城之稻”的记载。《黑龙江 水稻,这些都说明渤海国时期黑龙
区农业发展历史的组成部分。据文 志稿 • 卷十四 • 物产志》有:“稻, 江这一地域境内已有了水稻栽培。
献记载黑龙江已有三千多年的人类 渤海俗所贵者为卢城之稻,即诗之” 至金代、据《黑龙江沿革史讲
历史。唐朝初期,粟末靺鞨在黑龙 的说法。稻在当时已经成为著名的 稿》关于金代黑龙江地区的农业生
江地区东南部兴起,以大祚荣为首 农产之一,并成为重要的交易商 产,有“农作物的品种也很多,除五
谷外,甚至有水稻”。《清太宗文皇
帝实录》也有“树艺所宜,各因其地
利,卑湿者可种碑、稻、高粱、高
阜者可种杂粮”的记述,稻作已属于
相当重要地位了。
关于黑龙江省水稻的传播,本
世纪前历史记载很少,到本世纪开
始有较多记载,据文献和实地考
证,本世纪初前后,黑龙江稻作以
五常县沙河子一带种稻最早,稍晚
为宁安县的渤海镇上宫地和密山县
的挡壁镇一带。
中国稻作文化源远流长,绚丽
多彩,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与民族
特色,是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重要
的组成部分。黑龙江地区的稻作发
展,对整个中国农业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谱写了中华文明史上重要的
篇章。
74 黑龙江稻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