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 - 國考各科總整理
P. 38

2018年2⽉18⽇ 星期⽇

               <⽇喻>蘇軾


                  ⽣⽽眇者不識⽇,問之有⽬者,或告之曰:「⽇之狀如銅槃」。扣槃⽽得其聲。他⽇聞鐘,以為
                ⽇也。或告之曰:「⽇之光如燭」;捫燭⽽得其形。他⽇揣籥,以為⽇也。⽇之與鐘、籥亦遠矣,⽽
                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求之⼈也。
                  ⽣下來就瞎的⼈,不認識太陽,向有眼睛的⼈問太陽的情形。有⼈告訴他:「太陽的樣⼦像銅盤
                ⼦。」他敲敲銅盤⼦,知道了那種聲⾳。⼀天,聽到打鐘的聲⾳,以為是太陽。⼜有⼈告訴他:「太
                陽的光像蠟燭。」他摸摸蠟燭,知道了那種樣⼦。⼀天,他摸了摸短笛⼦,以為是太陽。太陽和鐘和
                短笛⼦,差得很遠呢;可是盲⼈不知道它們的分別,因為他沒有⾒過太陽,是向別⼈打聽來的太陽
                啊。

                  道之難⾒也甚於⽇,⽽⼈之未達也無以異於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於槃與燭
                也。⾃槃⽽之鐘,⾃燭⽽之籥,轉⽽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道者,或即其所⾒⽽名之,或莫之⾒
                ⽽意之,皆求道之過也。

                  聖⼈的道理,比太陽更難理解;⼀般不理解道理的⼈,跟盲⼈差不多。明達的⼈告訴他,雖然有
                巧妙的比喻、良好的指引,也不過像拿銅盤、蠟燭比太陽罷了。從銅盤聯想到鐘,從蠟燭聯想到短笛
                ⼦,輾轉地視察形容下去,不知道要弄到什麼境地呢?所以世界上講聖⼈的道理的,或者就他⾃⼰看
                到的講⼀套,或者什麼也沒看到,就胡亂臆測;這都是求道的錯誤啊。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曰:「道可致⽽不可求。」何謂致?孫武曰:「善戰者致⼈,不致於
                ⼈。」⼦夏曰:「百⼯居肆以成其事,君⼦學以致其道。」莫之求⽽⾃⾄,斯以為致也歟!

                  那麼,宇宙⼈⽣的道理,終究不可以求嗎?我的意思是:「道可以修養得來,卻不可以強求。」
                這是什麼意思呢?孫武⼦說過:「會打仗的是把敵⼈招來打,不被敵⼈招去打。」⼦夏說:「各種⼯
                匠只有在作坊裡,才完成他們的⼯作;君⼦只有通過學習,才懂得⼤道。」不去求道卻⾃然得到,這
                就是「致」吧!

                南⽅多沒⼈。⽇與⽔居也,七歲⽽能涉,⼗歲⽽能浮,⼗五⽽能沒矣。夫沒者豈苟然哉?必將有得於
                ⽔之道者。⽇與⽔居,則⼗五⽽得其道。⽣不識⽔,則雖壯,⾒⾈⽽畏之。故北⽅之勇者,問於沒
                ⼈,⽽求其所以沒;以其⾔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學⽽務求道,皆北⽅之學沒者也。
                  南⽅多有游泳潛伏在⽔裡的⼈。天天跟⽔在⼀起,七歲就敢涉⽔過河,⼗歲就能浮⽔,⼗五歲就
                能潛伏在⽔裡了。潛伏在⽔裡,哪裡是隨便會的呢?⼀定要懂得游泳的⾨路。天天和⽔在⼀起,⼗五
                歲就能懂得⽔的⾨路。⽣下來對⽔不熟悉的,雖然到了壯年,⾒了船也就害怕起來。所以北⽅勇敢的
                ⼈,向會潛⽔的⼈,問他們潛⽔的⽅法,照他們的話去河裡試驗,沒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求學
                問,卻想求道的,都跟北⽅學潛⽔的⼈⼀樣。

                  昔者以聲律取⼠,⼠雜學⽽不志於道。今也以經術取⼠,⼠知求道⽽不務學。渤海吳君彥律,有
                志於學者也,⽅求舉於禮部,作⽇喻以告之。

                  從前國家拿作詩作賦來考取⼈才,讀書⼈學問雜亂,不專⼼求道。現在⽤經學考取⼈才,讀書的
                ⼈知道求道,卻不作學問。渤海吳彥律先⽣,是有志做學問的⼈,正預備應禮部的考試;我就作了這
                篇⽇喻來告訴他有關學習的道理。














               !38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