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 - 國考各科總整理
P. 7
2018年2⽉18⽇ 星期⽇
⼗、⼦禽問於⼦貢曰:「夫⼦⾄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ㄩˊ)?抑與(⾳⼐ˇ)之與(⾳⼐
ˊ)?⼦貢曰:「夫⼦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之求之與!」
⼦禽問⼦貢說:「我們老師每到⼀個國家(諸侯國),⼀定會聽聞⼈家的國家⼤事,到底是別⼈⾃動
告訴他老⼈家的呢?還是他老⼈家要求別⼈告訴他的呢?」
⼦貢說:「我們老師憑著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讓的品德,讓⼈望⽽⽣敬服之⼼。所以主政者
⾒了他,都會誠⼼誠意的向他請教。就算是我們老師『主動詢問』別⼈的國事,被問到的國君們也會
坦誠相告,所以他的詢問與別⼈的詢問恐怕也不⼤相同吧!」
⼗⼀、⼦曰:「⽗在觀其志,⽗沒觀其⾏。三年無改於⽗之道,可謂孝矣。」
孔⼦說:「⽗親在世的時候,觀察⼦女的志向有沒有和⽗親相同;⽗親去世後,觀察⼦女的⾏為是否
遵守⽗親所立的良善規矩。在守喪三年內,觀察⼦女若能奉⾏不變,就可算是盡孝了。」
⼗⼆、有⼦曰:「禮之⽤,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由之。有所不⾏,知和⽽和,不以禮節
之,亦不可⾏也。」
有⼦說:「禮節規矩的運⽤,重要在⾃然溫和;從前聖王治⺠,先制訂禮節規矩,讓⼈⺠遵⾏,達到
⾃然溫和,這樣最為完美,所以不論⼩事⼤事都是依照禮節規矩去實⾏。但是也有⾏不通的地⽅,就
是只想要⾃然溫和,卻不願意⽤禮節來節制,⽽失於放蕩無拘,這樣就失去禮的意義了。」
⼗三、有⼦曰:「信近於義,⾔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有⼦說:「合乎道理的承諾,才有實踐的可能;恭敬、謹慎的態度符合於禮,⼤概就不會遭受別⼈的
無謂羞辱了。依靠仁義之⼠學習的⼈,這樣的⼈是值得敬重的。」
⼗四、⼦曰:「君⼦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慎於⾔,就有道⽽正焉,可謂好學也矣。」
孔⼦說:「修道的君⼦之⼈,不求食物的豐富與美味,也不求居住的舒適豪華,做事勤奮不懈,說話
非常謹慎⼩⼼,還常找比⾃⼰⾼明的⼈請求教益,這樣的⼈才算得上是⼀個『勤於學習』的⼈。」
⼗五、⼦貢曰:「貧⽽無諂,富⽽無驕,何如?」⼦曰:「可也。未若貧⽽樂,富⽽好禮者也。」⼦
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曰:「賜也,始可與⾔詩已矣!告諸往
⽽知來者。」
⼦貢說:「老師,如果⼀個⼈處於窮困的時候,他能不對⼈低聲下氣;後來富有了,他也不驕傲⾃
⼤。您說這個⼈怎麼樣?」
孔⼦說:「還可以,不過,如果⼀個⼈處於貧窮的時候,還能樂⽽無怨;富了之後,還能謙虛有禮,
那就更好了。」
⼦貢說:「詩經上說:『⼯匠製造精美的器具,遇到獸骨的材質就⽤「切」的⼯夫,象牙類予以
「磋」的⼯夫,⽟器則以「琢」的⼯夫,⽯材類則⽤「磨」的⼯夫』。這樣利⽤「切磋琢磨」,使之
好上加好。老師的意思,就是希望能精益求精吧?」
孔⼦說:「端⽊賜,你很有舉⼀反三的悟性,我現在跟你談論詩經了。」
⼗六、⼦曰:「不患⼈之不⼰知,患不知⼈也。」
孔⼦說:「不要擔⼼別⼈不了解我們,我們要擔⼼的是不認識別⼈。」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