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 - CASA Bulletin 2019 Vol 6 No 4
P. 53
Vol.6, No.4, 2019
中国重症医学现状
彭志勇医师
中国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
重症医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其特点是运用现代医
学最新监测及治疗手段、从整体出发对急性危重病人进行救
治。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重症医学起步是比较晚的。近三
十年,国内重症医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驱动阶段”。
第一个阶段起自1991年,标志性事件是原卫生部将重症医
学科(ICU)的建立与否作为等级医院的评审标准。从此,
重症医学科在中国进入了“行政驱动”阶段。应该说,这个时
期的重症医学科的建设更多依赖行政力量的规划实施,因为
这一时期内的国内重症医学发展速度较慢且地区间分布极不
均衡。
第二个阶段起自2005年,标志性事件是中华医学会重症医
学分会成立。行业协会分会的成立,既表明经过十余年积累,国内已经形成初具规模的
重症医学从业群体,也为后续整个行业的内部交流与自我提升创造了积极条件,可以认为
从此重症医学界进入“行业驱动”阶段。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重症医学科依赖其整体性、系统性以及监测与治疗并重的学
科特点,在震后伤员的救治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由此推动, 2009卫生部
颁布了新的《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正式增加了“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并要求在
医疗机构中增加“重症医学科”为一级诊疗科目。国内重症医学正式进入“需求+学科驱动”
的全新阶段。这一个时期也是这个学科发展壮大的黄金时期。六年之后的2015年,中华
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完成的全国ICU普查统计显示,全国重症医学科的数量由1000多家
增加到近4000家;全国ICU医师执业人数增加到63605人,ICU护士执业人数已经超过10
万人。
然而,无论是与历经数十年的发展积累的西方国家重症医学学科横向比较,还是与国
内的其他大内外科学科的纵向比较,仍然可以看到国内重症医学科目前仍然处于一个相
对弱势的学科。这种弱势,表现在临床、科研和教学的方方面面;而这种不足也恰恰预
示着整个学科未来巨大的潜力。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