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 - CASA Bulletin 2019 Vol 6 No 4
P. 57

Vol.6,  No.4, 2019


        作等形式,主持或参与联盟内的大型临床RCT研究。研究联盟的成立,一方面通过合作
        扩大了中心数和研究项目的样本来源而使得临床研究的成果更加具有说服力,另外一方
        面也通过整合科研资金与科研项目,优化了的科研工作效率。


            随着一大批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医师在科研领域的快速成长,国内重症医学基础研究
        也在快速发展。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统计为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六处(重

        症医学相关研究属于该处负责)资助的面上项目,已经由2010年278项增加到2018年的432
        项目;资助金额也由2010年的 8610万元快速增加到2.4亿。


            目前国内重症医学界对年轻医师的医学科研交流也是充分鼓励和支持的。例如中华医
        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就提供了针对年轻医师的国外交流项目,医疗机构也同样规划和实施
        了不少医学人员培训交流计划。可以预见,随着中国整体科研投入的快速增加以及重症
        医学科研人才的成长,中国重症医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将会有更加长足的进步。


            (三) 关于重症医学专科教育和培训


             目前国内重症医学的专科教育和培训是一个相对明显的短板。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
        是缺乏系统性、规范化的重症医学专科教育体系。



            国内已有的专科教育和培训,笔者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其培训的目标人
        群都是已经或者即将进入重症医学执业的临床医师。其次,其教学组织形式是自愿参加
        培训的重症医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短暂的高强度学习。最后,其教育和培训目标也仅仅
        是为了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间医护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上
        述特点就决定了这种形式下,一方面无法有效地设定专科执业门槛,另一方面也无法在
        保证质量和保证覆盖面的前提下,全面提升国内整个重症学科的诊疗水平。


            以国内目前接受程度最高的5C(Chinese Critical Care Certified Course)培训和在中国重
        症超声系列培训班(Chinese Critical Care Ultrasound Study Group, CCUSG)为例。这两个
        培训都是在每年的不同的时间段和不同的城市进行分站式的、会议式的培训,时间一般

        仅2天,培训后考核通过颁予资质证书。显而易见的是,如果将这种形式的专科培训与美
        国重症医学一般长达2年的clinical fellowship教育模式相比,这种差距是全方位的。


            重症医学的专业教材同样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在国内权威的人民卫生出版社
        系列教材中(第九版)中,并没有专门编写的重症医学专科教材。大量的重症医学相关
        内容,被分散到《急诊与灾难医学》、《麻醉学》、《外科学》、《内科学》等科目当
        中。而在长学制医学教材(8年制教材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中,甚至与重症医学关
        系相对密切的急诊医学和麻醉学都未予编写。权威教材的缺失,同样也为目前国内重症
        医学规范化教学带来了不小的障碍。



            2018年下半年,由卫计委组织、经过中国医师协会组织的遴选,重症医学等六个学科
        被确定为第二批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学科。按照规划,重症医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
                                                                                                                  57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