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5 - CASA Bulletin 2019 Vol 6 No 4
P. 55
Vol.6, No.4, 2019
2、人员结构与人员配备
国内重症医学科的医师职称结构包括高级(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中级(主治医
师)和初级医师(住院医师)。原则上,每个管理单元必须至少配备一名具有高级职称
的医师全面负责医疗工作和特殊病例的查房。中级职称医师负责具体的临床诊疗方案的
制定和实施。初级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与各项医疗活动。目前国内多数重症医学科
都是可以维持这样一个基本的职称结构的完整性。
人员配备不足是目前国内重症医学科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学科的特殊性,重
症医学科固定编制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该在0.8-1:1以上。实际上,国内仅有少数地
区的少数医院达到了这一比例要求。大部分地区的重症医生相对床位数严重不足。其结
果是国内重症医生值班频密且管理床位数量过多。笔者调查发现,大多数中国重症医生
的值班周期为3-5天,最常见的是4天。这种普遍性的工作超负荷,一方面造成了重症医
师较其他专科医师更为严重的职业倦怠,进而导致了较其他学科更高的离职比例,阻碍
学科的长远发展;另外一方面,也有可能影响到对危重病人的管理的精细化和最终的医
疗质量。而重症医学科护士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2.5-3 : 1以上,国内多数医
院的护理人员也未达到该标准。这种情况更易导致护理治疗降低,护士难以应对瞬息变
化的病情,造成病程延长,医疗花费增加的后果。此外,与西方国家重症医学管理模式
相比,国内重症医学科普遍没有固定的驻科药师,缺乏针对“问题处方”的预警和纠正机
制。同样缺少的还有辅助性工作人员。重症医护人员不仅要负责临床诊断治疗和护理,
同时还要兼顾不良事件上报、参与合作科室和辅助科室的沟通协调、患者转运陪护、药
物和检验标本的运送以及部分内务整理。在原本并不宽裕的人员配备下,这些工作无疑
更加增加了临床工作的繁重度和困难度。
3、危重症患者收治体系和疾病种类
国内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收治体系和疾病种类根据医院等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大型三
甲医院的重症医学科的患者主要来源于三个途径。一是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收治,二是院
内危重症患者的转科,三是外院危重症患者的转院。而在县级医院重症医学科,急诊收
治和院内危重症患者转科是主要的患者来源。对超出诊疗能力的危重患者,下级医院往
往会考虑联系上级医院转院治疗。
随着中国社会的老龄化和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危重症疾病谱也在发生着变化。
老年慢性病的急性加重或持续进展所致的器官功能障碍,严重创伤或高危手术术后管
理、各种类型的休克、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病、产科重症越来越常见;而脓毒症、以及各
类意外伤害(服毒或中毒、溺水、电击伤或自缢等)亦是主要病种。
4、分级诊疗、医疗联合体与专科联盟
2015年9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这项
旨在促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缓解大众看病难、看病贵的举措,近4年来在全国范围内
55